上周和一位做小贷风控的老友喝酒,他红着眼睛把酒杯往桌上重重一磕:”我们现在哪是在做风控?根本就是在玩人性扫雷游戏!”他刚经历第七次系统误判——某家经营二十年的老厂因为老板突发心梗住院,AI直接将其信用评级从A降到D。这个场景让我突然意识到,我们精心搭建的融资担保管理系统,本质上是在用二进制代码丈量混沌的现实世界。
业内总爱吹捧智能风控模型如何精准,但真正经历过几次经济周期的人都知道,任何算法在突如其来的黑天鹅面前都像个蹒跚学步的孩子。三年前我参与某省担保平台升级时,曾坚持要求保留”人工干预通道”,当时被技术团队嘲笑为”给马车装安全带”。结果疫情刚爆发时,正是这个看似落后的功能,让三十多家暂时休克但潜力犹存的企业获得了喘息机会——系统当时已经准备批量触发代偿程序了。
最讽刺的是,我们现在用机器学习训练出来的模型,本质上是在学习人类过去的偏见。某个农商行的系统至今仍对养殖业授信格外苛刻,只因十年前当地发生过禽流感连环违约。这种”数字疤痕效应”让我想起老家墙上那道洪水线标记——人们总是按照历史最高水位来筑堤,却忘了气候模式早已改变。
真正优秀的担保管理系统,或许应该像个老中医。不仅要有西医的CT扫描(大数据征信),更要学会号脉(行业周期把脉)和望闻问切(实地尽调)。某次我考察浙江某跨境担保平台时震惊地发现,他们的系统竟内置了”老板麻将习惯评分”——虽然听起来荒诞,但当地风控员发现,连续三个月戒掉夜麻将的企业主,往往意味着正在全力应对经营危机。

当前最令人担忧的趋势是,很多系统正在沦为”数字官僚主义”的帮凶。某央企担保平台要求小微企业上传132项材料,AI审核通过后还要经历三级人工复核,最终放款周期比线下时代还长七天。这让我想起卡尔维诺描写的”恐龙官僚机构”——系统越智能,反而越擅长制造毫无意义的流程。
或许我们应该重新理解”系统”这个词的本义。古希腊语中systema原指”由部分组成的整体”,而现在我们却把它简化成了代码的堆砌。去年参观某德国百年担保机构时,他们的CTO展示了个有趣功能:当系统检测到企业连续三个月电费下降但社保缴纳额上升时,会自动触发”技术升级假说”并建议客户经理带上技术专家上门——这种基于产业逻辑的智能,比单纯追踪财务数据高明得多。
说到底,融资担保管理终究是门关于信任的生意。当我们的系统能识别出某个老板用女儿生日做密码的借款申请比用随机字符的违约率低17%时(某城商行真实数据),或许该思考的是:我们究竟是在用科技提升风控,还是在用技术解构人性中最微妙的部分?
深夜写完这些文字时,突然收到老友的微信:”今天手动 override 了系统,给那个心脏骤停的老板续了保。”后面跟着个苦笑表情:”但愿这次赌对了。”看,这就是金融科技最真实的模样——再完美的系统,最终还是要回到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博弈。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8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