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798艺术区的一家咖啡馆,我遇到了老同学阿杰。这个曾经的程序员现在整天捣鼓着”气味社交APP”,说要让网友能互相发送定制香氛。”你疯了吧?”这是我当时的反应。但三个月后,他的天使轮融资让我开始怀疑:到底是谁疯了?
一、我们都在错过未来的信号
记得2008年第一次听说”共享单车”概念时,我和同事笑得直拍大腿:”谁会把自行车随便扔街上?”现在看着满大街的共享单车残骸,我突然意识到:最荒谬的想法往往藏着最锋利的未来。
未来十年的创业金矿,恰恰埋在我们当下的认知盲区里。那些让投资人皱眉、让亲友劝你”找个正经工作”的项目,可能正孕育着下一个颠覆。
二、三个”不靠谱”的靠谱方向
1. “反效率”经济正在崛起
在杭州有个90后做的”慢递邮局”,专门帮人给未来的自己写信。这种看似毫无意义的服务,去年净利润超过300万。当全世界都在追求更快时,有人开始为”慢”买单。
2. “无用美学”的商机
深圳有家工作室专门为Z世代定制”电子骨灰盒”——把逝者社交账号做成数字遗产存储器。虽然听着毛骨悚然,但预约已经排到明年三月。死亡科技(Digital Death Tech)正在成为新蓝海。
3. “负能量”产业暗流涌动
你知道现在最火的付费社群是什么?”废物互助会”,会员们定期分享失败经历。这个看似丧到极点的项目,估值已经过亿。当代年轻人正在用黑色幽默对抗焦虑经济。
三、为什么好项目看起来都像笑话?
去年参加创投会时,有个小伙子说要办”元宇宙离婚事务所”,全场哄笑。但细想:数字资产分割、虚拟财产继承这些痛点确实存在。我们嘲笑某个创意时,往往因为它戳中了尚未被正视的需求。
未来创业的密码:寻找那些让人第一反应是”这有什么用?”的需求点。当70%的人觉得荒唐,20%的人表示怀疑,剩下10%的人已经开始掏钱包——这就是你要找的赛道。
四、给冒险者的实操建议
1. 培养”荒诞敏感度”
每周记录3个你觉得最愚蠢的新事物,三个月后回看哪些成了趋势。我自己的清单上,”宠物基因检测”曾经和”给黄瓜做SPA”并列。
2. 寻找”认知时差”
一线城市已经过时的玩法,在下沉市场可能刚刚萌芽。那个在县城做”共享充电宝”失败的朋友,后来把同样的设备改造成”广场舞音响充电站”,反而成了。
3. 与边缘人群对话
00后关注的亚文化、银发族的新需求、小众爱好者的执念…这些才是需求金矿。有个朋友专门收集游戏玩家的骂人语录,现在做电竞周边赚得盆满钵满。
五、最重要的准备:做好被当疯子的觉悟
我采访过37个”奇葩”创业者,发现他们有个共同点:都经历过被当骗子的阶段。那个做”代吃服务”的姑娘,前半年每天都要解释”真的有人付钱让你帮忙吃火锅”。
记住:所有改变世界的想法,最初都被认为是异想天开。问题不在于创意有多疯狂,而在于你能否在众人的嘲笑声中,分辨出那是无知者的噪音,还是市场即将爆发的轰鸣。
下次再听到什么”离谱”的创业点子,别急着否定。掏出手机查查:说不定已经有人靠这个月入百万。在这个魔幻的时代,最保险的反而是最大胆的赌注。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