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北京中关村的一家24小时咖啡馆里,偶然听到隔壁桌两个年轻人激情澎湃地讨论着”颠覆性商业模式”。他们PPT上的曲线几乎要冲破天花板,而桌上那杯凉透的美式咖啡,像极了大多数创业故事的结局——热度散去后只剩苦涩的回味。这让我开始思考:为什么90%的企业概况读起来都像同一家工厂批量生产的罐头?
一、我们不是来改变世界的,是来解决问题的
大多数创业计划书开篇总要标榜”革命性创新”,仿佛不把行业掀个底朝天就不配融资。但真实的市场往往更青睐那些在细微处发力的”修补匠”。我曾在深圳华强北见过一个做手机电池胶贴的团队,他们的企业概况只有半页纸:”让用户的手机电池不再松动——用0.3毫米的坚持。”三年后,这个不起眼的小品类做到了细分市场占有率第一。
这给我们启示:企业概况应该像针灸疗法,精准找到市场的痛穴。与其说”打造全球领先的AI平台”,不如坦诚地写:”我们发现外卖骑手在暴雨天手机屏幕失灵率增加47%,我们的防误触算法能让投诉率下降三分之二。”数字背后的人性温度,比宏大叙事更有穿透力。

二、团队篇:请停止罗列光鲜简历
看过太多充斥着”前BAT总监””常春藤学霸”的团队介绍,这些标签堆砌得像 LinkedIn 的克隆体。但真正打动投资人的,往往是那些暴露软肋的细节。
记得有个做老年健康监测的创始人,在商业计划书里坦然写道:”我母亲把血糖仪藏在衣柜里,因为不想让我担心。这种善意的谎言,促使我们研发了无感监测技术。”这种带着生活褶皱的叙述,比二十页的专利清单更能说明”为什么必须是你们”。
建议在团队板块加入这样的片段:
– CTO 凌晨三点在GitHub提交的诡异代码注释:”咖啡机又坏了,但算法终于不把哈士奇识别为狼”
– 运营总监的便签照片:”第17次被社区超市拒之门外后整理的中老年用户沟通话术”
三、财务预测:在乐观与诚实之间走钢丝
所有教科书都教创业者画那条美妙的J型曲线,但我在天使轮尽调时更欣赏那些敢于展示”B计划”的团队。有个做餐饮SaaS的创始人给我看过两份预测:一份是标准的美好版本,另一份标注着:”如果三个月内没有达到100家签约商户,我们将启动’苍蝇馆子拯救计划’——把系统改造成街边摊也能用的极简版。”
这种”弹性目标”的思维反而体现了真正的商业成熟度。在财务预测部分,不妨加入这样的诚实备注:”当现金流低于3个月时,创始团队将停薪并启动夜间代驾业务反哺主业——我们计算过,CEO的驾驶技术足够覆盖32%的办公室租金。”
四、最后删掉所有形容词
当我帮朋友润色商业计划书时,会玩一个残忍的游戏:删掉所有带”的”字的形容词。你会发现”颠覆性的””革命性的””全新的”这些词消失后,很多企业概况就只剩下一具空壳。
试试用动词和名词重构表达:
❌ “我们拥有极具创新性的智能解决方案”
✅ “当仓库管理员第五次把扳手扔向误报的警报器时,我们重写了整个传感器逻辑”
这种带着汗渍和金属味的语言,才是投资人想看到的”企业DNA”。
结语
最好的企业概况应该像创业者的手掌——既有PPT翻页器的茧子,也有给团队买宵夜时烫伤的疤。它不必完美,但必须真实得刺眼。下次写概况时,不妨先问自己:如果这份文件被打印出来塞在共享单车篮里,捡到的人会想主动联系你吗?
(写完才发现咖啡又凉了,但这次杯底沉淀的,或许是比商业计划更重要的东西——那些未被驯服的、毛茸茸的真实。)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2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