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老同学吃饭,他神秘兮兮地掏出手机给我看他的基金收益——去年跟风买的某头部公司产品,收益率还跑不赢银行定期。看着他略显沮丧的表情,我突然意识到,我们是不是太过迷信那些金光闪闪的“十大排名”了?
这让我想起三年前在陆家嘴咖啡厅偶遇的一位基金经理。当时他服务的公司刚挤进行业前十,他却苦笑着说:“规模是毒药,业绩是代价”。这句话像根刺一样扎在我心里——当我们追逐那些管理规模动辄千亿的巨头时,是否想过规模本身就是业绩的敌人?
排名的黑色幽默
仔细琢磨最新季度排名就会发现个有趣现象:某家常年稳坐前三的公司,其明星产品近三年回报率竟然输给了一家规模只有其十分之一的中型公司。更讽刺的是,这家小公司的掌门人正是从前三公司出走的投资总监。你说这是人才的流失,还是体制的僵化?我总觉得,基金行业正在上演一场甄嬛传——表面光鲜的排名背后,是策略同质化、人才内卷和规模魔咒的宫斗大戏。

规模悖论与韭菜经济学
有个不太政治正确的观察:很多头部公司的拳头产品,本质上已经是“指数增强型韭菜收割机”。当管理规模超过某个临界点(通常800亿是个魔幻数字),调仓换股就像让航母在小区游泳池里掉头。这时候他们赚的与其说是阿尔法,不如说是规模本身带来的管理费——这大概就是金融圈著名的“躺赢”哲学。

我认识个私募朋友说得更绝:“公募前十的排名,比的是谁更懂得控制回撤的同时还能收管理费,而不是谁更能赚钱”。虽然偏激,但你不觉得某种程度上道破了皇帝的新衣?
排名之外的生存智慧
去年我跟踪过一个有趣案例:某家常年徘徊在十名开外的公司,靠着新能源赛道打了一场漂亮翻身仗。但有意思的是,当他们冲进前八后,反而开始变得保守——重仓股越来越像行业指数,调研报告越来越像复制粘贴。这大概就是排名的诅咒:越是登高,越怕跌重。
有时候我在想,我们普通投资者是不是搞错了重点?与其盯着静态排名,不如关注:
1. 基金经理的持股集中度(敢不敢重仓)
2. 公司内部考核周期(是看三年还是看季度)
3. 自购产品比例(敢不敢真金白银跟自己绑定)
这些细节往往比排名更能说明问题。
未来已来的变局
最近AI选基的概念炒得火热,但我觉得这事儿特别黑色幽默——当机器开始用算法评价人类基金经理时,那些靠抱团白酒冲规模的公司会不会突然裸泳?有个大胆的预测:未来三年的排名洗牌,很可能不是发生在传统豪强之间,而是某个现在还在二十名开外、但全面拥抱AI投研的新玩家。
说到这里突然有点感慨。记得刚入行时前辈说过:“基金排名就像海市蜃楼,看着很近,追着追着就没了。”现在想来,真正的投资智慧,或许是学会在排名狂欢中保持清醒,在数据洪流里捕捉那些真正持续创造阿尔法的“非主流”。
你说呢?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9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