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创业:一场关于可能性的危险游戏
去年冬天,我在一家咖啡馆里目睹了一场堪称经典的创业推销——两个年轻人对着一位潜在投资人滔滔不绝地讲解他们的”革命性”送餐APP创意,而那位投资人脸上挂着礼貌而疲惫的微笑。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们生活在一个创新被过度神话的时代,而创业则成了某种现代版的淘金热。
创新的迷思
我们总是被告知”创新是进步的引擎”,但很少有人问:什么样的创新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我曾在硅谷待过一段时间,那里充斥着”为创新而创新”的疯狂——把烤面包机连上WiFi,给冰箱装上触摸屏,给猫砂盆添加物联网功能。这些所谓的创新解决的不是真实存在的问题,而是创业者想象中的痛点。
真正的创新往往来自约束而非自由。看看二战期间青霉素的快速研发,或是阿波罗计划中诞生的无数技术突破。当资源有限、时间紧迫时,人类的创造力反而会迸发出惊人的火花。而今天,在风投资金泛滥的环境下,我们得到的却是无数个”Uber for X”的克隆产品。

创业的浪漫化陷阱
创业被包装成了一种浪漫的冒险——车库里的天才、改变世界的愿景、一夜暴富的神话。但现实是,大多数创业公司活不过18个月。我曾参与过一家初创企业,那段经历让我明白:创业99%的时间都是在处理税务、人事纠纷和供应链问题,只有1%的时间是在做那些光鲜亮丽的”改变世界”工作。
更危险的是,我们把创业当成了解决就业问题的万能药。政府推出各种创业补贴,大学开设创业课程,好像每个人都能成为下一个扎克伯格。但统计学告诉我们,大多数人不适合创业——这没什么可耻的,就像大多数人不适合成为职业运动员一样。
当创新遇上现实
最讽刺的是,那些真正改变世界的创新往往来自大公司和研究机构,而非车库里的创业者。贝尔实验室发明了晶体管,施乐帕克研究中心创造了图形用户界面,CERN孕育了万维网。这些突破需要的是长期稳定的投入,而非创业公司那种”下个月就要见收益”的短视压力。
也许我们应该重新思考创新与创业的关系。创新不一定要通过创业来实现,创业也不必然带来创新。我认识一位大学教授,他在学校实验室默默研究了十年新型电池技术,最终取得的突破比所有电池创业公司的成果加起来还要大。
结语:回归本质
下次当你听到”颠覆性创新”或”改变世界的创业”时,不妨多问一句:这解决了什么真实问题?为谁解决?代价是什么?创新与创业应该是手段而非目的,是过程而非终点。
在这个充斥着创业神话的时代,或许最反叛的做法就是承认:有时,最好的创新就是改进已有的东西;最明智的创业决定,就是不创业。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97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