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4万5上炒股培训班,是智商税还是财富密码?》
上周三深夜,老张突然给我发了条微信:”兄弟,帮我看看这个中和应泰的课值不值?”后面跟着个45800的付款截图。我盯着手机屏幕愣了半天——这个平时连星巴克都嫌贵的会计,居然要花小半年的工资去报个炒股培训班?
这事让我想起两年前在陆家嘴咖啡厅遇到的一幕。隔壁桌穿着Burberry风衣的”导师”正对着几个学员侃侃而谈:”只要学会我们的三阶量化模型,年化30%就像呼吸一样简单…”当时我就注意到,他手腕上的百达翡丽在说到”资金盘结构”时总会不自然地抖动。

• 知识付费时代的赌徒心理 •
这些动辄数万的培训课程,本质上卖的不是技术,而是对不确定性的恐惧。我翻过他们的课程大纲——从K线战法到资金流分析,看似专业的术语背后,藏着个残酷的真相:要真这么神,讲师们早该闷声发大财去了,何必苦哈哈地赚这份学费?
有位做过课程顾问的朋友酒后吐真言:”我们最贵的私教课,核心就教三件事:怎么用专业术语镇住散户,怎么把偶然盈利包装成体系胜利,最重要的是——怎么让学员觉得亏钱是自己没学到位。”
• 昂贵的心理按摩 •
不可否认,确实有人在这些课程里获得了提升。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真正赚到钱的学员往往本身就具备两个特质:一是已有成熟的交易体系,二是把课程当信息渠道而非圣经。这就像买健身私教课——最终瘦下来的,本来就是那些会自己查营养表的人。
有个讽刺的发现:这些培训机构最火爆的时期,往往对应着股市低迷阶段。当大盘跌到3000点以下时,某机构的进阶班报名量反而激增40%。人们在市场里失去的,总想在课堂上找补回来。
• 4万8能买来什么 •
如果非要我给建议,我会说这笔钱不如这样花:
1. 拿1万开个模拟账户实操半年
2. 花5千买经典投资著作(注意是《证券分析》这种,不是《三天学会抓涨停》)
3. 剩下的3万,等真正看懂市场后当作启动资金
记得有次和某私募基金经理聊起这事,他边泡茶边说:”真正的交易之道,贵的从来不是钱,是时间。”当时我以为他在装深沉,现在想想,那杯800块一泡的老班章,可能比很多天价课程更有滋味。
(后记:老张最终没退款,但上周他悄悄问我:”你说…他们承诺的1对1导师,会不会也用的AI助手?”)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9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