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险:是馅饼还是陷阱?
上周和老同学聚餐,听她眉飞色舞地讲自己买了份”既能理财又能保障”的保险,每年交五万,二十年后能翻倍取出来。看着她兴奋的神情,我实在不忍心泼冷水——这让我想起三年前表姐退保时,发现交了三年的保费只能拿回一半时那副崩溃的模样。
说实话,我从来不觉得理财险是个好买卖。保险公司精算师拿着百万年薪,难道会设计出让你占便宜的产品?那些演示收益表上诱人的数字,底下永远跟着一行小字:”演示利率不代表实际收益”。就像你去菜市场买菜,摊主说”这菜可能好吃也可能不好吃”,那你还会买吗?
最让我反感的是销售话术。他们把”保险”包装成”理财”,把”不确定性”说成”稳健收益”。我见过最夸张的案例,是有人把养老金全部买了理财险,等到退休要用钱时才发现,提前取现要损失30%的本金——这哪是理财,简直是给自己挖坑。
当然也有人反驳:理财险至少比存银行强吧?但问题是,你为什么要拿保险产品和存款比?保险的核心功能是保障,理财的核心是增值,把两个不搭界的东西硬凑在一起,就像让游泳运动员去参加田径比赛,注定哪个都做不好。

我认识的一位精算师私下说过大实话:”所谓理财险,就是把你的钱拿去投资,赚了分你一点,亏了扣你本金,还要收管理费。”这话虽然难听,但道破了本质。保险公司不是慈善机构,他们设计产品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利润,而不是你的收益。
不过话说回来,理财险也不是完全一无是处。对那些管不住手、存不下钱的人来说,强制储蓄确实有点用。但这就好比为了戒酒而去喝低度酒——治标不治本。真正要解决的是理财观念问题,而不是找个看似省事的替代方案。
最近银保监会一直在整治”误导销售”,说明这个问题已经严重到什么程度。我建议每个想买理财险的人,都先问自己三个问题:我需要的是保障还是收益?我能接受最坏的亏损情况吗?如果中途急用钱怎么办?
说到底,保险就该回归保障本质。想理财,基金、股票、房产哪个不比被锁死十几二十年的理财险强?别忘了,最大的风险不是收益低,而是当你真正需要钱的时候,发现自己的钱都被套在一个个华丽的数字承诺里。
也许我的观点有些偏激,但在这个充满套路的世界里,对任何把简单事情复杂化的金融产品保持警惕,总不会错。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96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