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陆家嘴的一场酒会上,我遇到一位管理着百亿规模的朋友。微醺时他吐露真言:”我们这行最讽刺的是——整天教别人怎么赚钱,自己却总在为找钱发愁。”这句话像根刺,扎破了我对投资行业的光鲜想象。
投资公司的融资游戏,本质上是一场精心设计的信任贩卖。你得先说服别人你是点石成金的神手,才能拿到施展魔法的法杖。但问题在于,当所有人都声称自己能点石成金时,金主们反而患上了选择困难症。
我记得刚入行时跟着老板去见LP(有限合伙人),对方是个做实业的传统企业家。老板滔滔不绝讲着IRR(内部收益率)、DPI(投入资本分红率)时,那位老先生突然打断:”你就直说,能不能让我儿子明年结婚时多买套房?”这个场景至今让我耿耿于怀——我们是不是把融资这件事过度复杂化了?
现在最让我忧虑的是行业集体陷入的”规模焦虑症”。好像管理规模不上百亿都不好意思打招呼,但规模真是唯一的解药吗?我见过太多基金为了凑规模降低投资标准,最后变成用管理费养活的僵尸基金。这种异化现象很有意思:本来该是帮投资人赚钱的工具,最后变成了自我续命的机器。

最近元宇宙概念火爆时,有个做早期投资的朋友换了种融资方式。他不再递上百页的募资说明书,而是带着潜在LP在VR会议室里”参观”被投企业。这种沉浸式路演让某个传统制造业老板当场拍板投了5000万——虽然我怀疑那位老板可能连NFT和ETF都没分清楚。你看,有时候情绪价值比理性分析更管用,这算不算是融资界的”降维打击”?
债务融资这块更是玄学。银行看你账上都是股权资产就皱眉,可你要是真缺现金流去抵押,他们又觉得风险太大。这种悖论让我想起古玩市场——真货怕被质疑,假货怕被鉴定,最后全凭”眼缘”定价。上个月有家机构用投资组合的未来收益权做质押融资,年化18%的成本让人咋舌,但负责人苦笑着说:”总比让项目饿死强。”
或许我们应该重新思考融资的本质。当太多人沉迷于设计复杂的结构化产品时,可能最打动人的反而是直白的真诚。有家专注农业科技的小基金,最近靠着”让每颗种子都有资本发芽”的slogan,反而从高净值客户那里募到了意想不到的资金。你看,有时候讲故事比算数字更重要,虽然这话在金融圈政治不正确。
说到底,投资公司的融资困境折射的是整个信用体系的脆弱。当所有人都穿着皇帝的新衣跳舞时,第一个穿上粗布麻衣的人反而可能成为焦点。毕竟资本永远在寻找新鲜的故事——哪怕这个故事听起来不是那么”金融”。
所以下次有人问我投资公司怎么融资,我可能会反问:你是想短期套利还是长期播种?这个问题,或许比任何融资方案都重要。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9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