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深夜,我的手机突然亮起。是老同学阿强发来的微信:”兄弟,我被坑了2万块大决策服务费,现在想退,你说能成不?”后面跟着三个裂开的表情。
这事说来有趣。去年我也差点栽在某个”人生规划大师”手里,对方声称能用大数据算法帮我做出完美人生决策——收费3万8。要不是当时银行卡余额不足,我可能现在也在维权群里天天接龙。

一、那些年我们交过的”决策税”
大决策服务费,听起来就透着股精英味儿。从婚恋咨询到职业规划,从投资建议到人生导师,这些服务本质上都在贩卖同一种东西:对不确定性的恐惧。
我查了查阿强的合同,发现条款写得相当艺术:”乙方提供的是决策可能性分析服务,不承诺任何确定性结果。”翻译成人话就是:钱我收了,事成不成看天意。
这让我想起小区门口算命的老张头。人家至少明码标价50块一卦,不准不要钱。现在换了个”大数据分析”的马甲,价格后面直接加两个零,反倒理直气壮地不保效果了。
二、退费迷宫里的人性博弈
退不退得了费?这事得看三方面:
1. 合同陷阱的深度:我见过最绝的条款写着”服务开始以首期付款到账为准”,而所谓的”服务”就是发封确认邮件。等你反应过来,人家早完成”服务”了。
2. 销售话术的烈度:某机构培训手册被曝光,里面明确要求顾问要”制造焦虑,摧毁客户原有认知体系”。这种精神PUA下签的合同,法律上还真难界定。
3. 维权成本的硬度:阿强算过账,要回2万服务费,光律师费就得预付1万5。更魔幻的是,有些机构专门吃准了这个心理差——赌你嫌麻烦自认倒霉。
三、一个行业观察者的黑色幽默
这个行业最讽刺的地方在于:号称帮人做决策的专家们,自己最擅长的商业决策就是如何让客户退不了款。他们深谙行为经济学原理——人们对于已经付出的沉没成本,总是难以割舍。
有次我假装咨询者去某机构摸底,那位西装革履的”决策顾问”说了句让我拍案叫绝的话:”您看,就连您现在犹豫要不要签约这个行为,都证明您需要我们的决策服务。”好家伙,直接闭环了。
四、或许我们该换个思路
与其纠结能不能退费,不如想想为什么这类服务总能收割焦虑的中产。我认识个前从业者,他离职时跟我说了句大实话:”我们电脑里就几个PPT模板,真正值钱的是前台那台咖啡机——客户喝着38块钱的拿铁,容易冲动签字。”
最近我发现个现象:越是标榜”科学决策”的服务,合同里玄学条款越多。这大概就是当代社会的魔幻现实主义——用算法包装占卜,用云计算看相。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大决策服务费能退吗?我的建议是,与其在退费泥潭里挣扎,不如把这段经历当成最值回票价的”决策课”。毕竟花几万块买个血泪教训,怎么不算种人生决策呢?
(后记:阿强最后要回了30%费用,条件是签保密协议。你看,连维权结果都在帮人学习博弈论。)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9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