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凌晨两点,我接到老同学阿强的电话。电话那头传来啤酒罐被捏扁的声音,他哑着嗓子说:”三个月工资全喂给那个见鬼的高能智投了…”这已经是今年我听到的第五个类似故事。
一、那些诱人的数字游戏

记得第一次看到高能智投的宣传页时,我也差点心动。”年化36%””AI智能选股””机构级策略”,每个词都在撩拨着普通人的暴富神经。但作为一个在量化交易领域混过几年的老油条,我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去年帮某私募做系统测试时,我亲眼见过所谓的”智能策略”后台——其实就是把二十几个技术指标随机组合,再套上个机器学习的外壳。最讽刺的是,这些策略在历史回测时表现惊人,但实盘跑起来连大盘都跑不赢。就像给自行车装上火箭涂装,看起来唬人,蹬起来还是费腿。
二、合作背后的猫腻经济学
现在市面上打着”高能智投”旗号的平台,八成都在玩同一个把戏:用你的钱给他们试错。某平台前员工私下告诉我,他们的”金牌策略”实际是拿用户资金做AB测试——A组用激进策略,B组用保守策略,哪组表现好就对外宣称哪组是”智能推荐”。
更绝的是分成模式。赚了钱他们抽20%-30%,亏了钱全是你的。这买卖比澳门赌场还划算,庄家永远稳赚不赔。我认识个杭州的服装厂老板,去年信了”保本策略”的邪,结果三个月亏掉首付,现在天天在维权群里发哭脸表情包。
三、幸存者偏差的致命诱惑
人类对成功案例的迷恋简直像刻在基因里。每个平台首页都挂着”王女士三个月赚翻倍”的案例,但没人告诉你后面跟着999个亏钱的李女士张先生。就像只报道中彩票的幸运儿,绝口不提卖掉的几十亿张废票。
有个心理学现象叫”达克效应”——越是认知水平低的人,越容易高估自己。那些看着K线图都觉得像心电图的新手,总觉得自己能靠”智能工具”战胜市场。说实话,要是AI真这么神,华尔街那帮人早该集体失业了,哪轮得到我们捡漏?
结语:
上个月在陆家嘴某栋写字楼里,我亲眼看见一家”智能投顾”公司的前台后面挂着两行字:”用别人的钱练手,用市场的刀割韭”。可能这才是这个行业最真实的生存法则。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高能智投合作能挣钱吗?也许能,但大概率是平台挣你的钱。记住,当某个赚钱方法被做成标准化产品大肆推广时,它往往已经过了红利期。毕竟,教人淘金的永远比淘金的更赚钱,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写完这篇文章后,我顺手查了那个给阿强推荐产品的”理财顾问”的朋友圈——最新动态是转行做区块链了,配文是”新时代财富风口”。看来镰刀们永远比韭菜跑得快。)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95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