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谈论“蓝筹”时,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
上周和老王喝酒,这位在二级市场摸爬滚打二十年的老炮儿突然问我:”你说现在还有多少人真搞得懂’蓝筹’俩字的分量?”他抿了口茅台,”就像景顺长城那只精选蓝筹基金,去年净值回撤时,我亲眼看见几个90后基民在论坛骂街,说这破基金连新能源都跑不赢。”
这话让我想起2021年那波白酒暴跌时,某知名消费基金经理在直播里被骂到关播的荒诞场景。人们总在行情好时把”价值投资”捧上神坛,又在波动来临时迫不及待地把它踩进泥里——这种分裂感,恰恰是当下基金投资最真实的众生相。
景顺长城这只产品很有意思。你说它传统吧,前十大重仓里明明躺着宁德时代;你说它激进吧,茅台和平安又像定海神针般雷打不动。这种看似矛盾的配置策略,某种程度上像极了中年人的投资观:既要稳健的底仓安全感,又忍不住想蹭点成长股的性感故事。
我特别注意到他们去年三季度调仓时的一个细节:一边减持某涨幅过高的光伏龙头,另一边却逆势加仓某只跌跌不休的消费电子股。这种操作放在当下追逐热点的市场里,简直像个不合时宜的古典派画家——别人都在搞AI生成艺术,他偏要守着画布慢慢磨颜料。

但或许正是这种”笨拙”,反而暗合了真正的蓝筹精神。记得去年参加他们某场线上路演,基金经理提到个观点:”所谓蓝筹,不是看市值大小,而是看企业能否在产业周期更替中持续创造现金流。”这句话当时没太在意,直到后来看到某家千亿市值的”伪蓝筹”因为技术路线错误轰然倒塌,才突然品出滋味来。
有意思的是,最近发现身边几个私募朋友开始悄悄模仿这类策略。某个管理50亿资金的哥们甚至直言:”现在追热点就像在赌场猜大小,还不如学着公募做深度产业研究——虽然慢,但至少睡得着觉。”这种风向转变颇值得玩味,当所有人都挤在TMT的独木桥上时,或许真正的超额收益反而藏在那些被冷落的传统蓝筹里。

当然这基金也不是没有软肋。我翻过他们近五年的持仓变动,发现在18年去杠杆和20年疫情两轮极端行情中,其回撤控制并不比同业突出。这让我怀疑他们的”精选”策略是否真的能穿越牛熊——毕竟在A股市场,有时候择时能力比选股能力更重要。
说到底,买这类基金更像是一场关于信任的漫长托付。它不会给你元宇宙的暴富神话,但可能在你退休时默默攒出一笔可观的养老金。就像老王说的:”玩题材股是谈恋爱,刺激但容易分手;拿蓝筹基金是过日子,平淡却走得长远。”
那么问题来了:在这个焦虑被无限放大的时代,我们是否还有耐心等待一朵延迟开放的花?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93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