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大三那年,我兴冲冲地报名参加了学校的创新创业大赛。熬夜写了商业计划书,还拉了几个室友组队。我们想做一个校园二手教材交易平台——多么”创新”的点子啊。结果呢?评委老师皱着眉头说:”这个项目去年就有三个团队做过了。”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所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某种程度上已经沦为了一场精心设计的模仿秀。
一、”创新”的流水线生产
现在走进任何一所大学的创业孵化中心,你都能看到似曾相识的项目:校园跑腿服务、二手交易平台、考研资料共享APP…这些项目就像是从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更讽刺的是,很多所谓的”创业导师”,自己可能连一天生意都没做过。

我不禁怀疑,我们是不是把创新创业这件事想得太简单了?创新不该是绞尽脑汁想出来的,它应该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自然产物。而现在的情况是,学生们为了创新而创新,为了参赛而创业。
二、创业教育的悖论
最让我困惑的是创业教育本身的矛盾性。创业本质上是一种反体制的行为,它需要打破常规、挑战权威。但我们的创业教育却是在体制内进行的,要遵循各种规章制度,要迎合评委的评分标准。
这就像是在动物园里教狮子如何捕猎——环境本身就是最大的限制。我们给学生灌输标准化的创业方法论,却忘了真正的创业者往往都是不按常理出牌的异类。
三、另一种可能性
也许,我们应该重新思考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义。与其追求那些华而不实的”颠覆性创新”,不如鼓励学生从小处着手,解决身边真实存在的问题。
我认识一个学弟,他发现学校洗衣房经常排队,就组织了一个”洗衣时间表”的共享文档。没有融资,没有APP,就是简简单单地解决了问题。这种务实的创新精神,或许才是我们更应该提倡的。
说到底,创新创业不应该是一场表演,而应该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生存能力。当我们不再把创业计划书当作作业来写,不再把路演当作考试来准备,也许才能真正触摸到创新的本质。
毕竟,历史上那些真正改变世界的创新,有几个是从创业大赛里走出来的呢?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9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