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做私募的老友喝酒,他半开玩笑地说:”现在的人啊,总爱问’安不安全’,却从来不问自己’配不配得上这份安全’。” 这话听着刺耳,却让我盯着手机里中金理财的推送愣了神。
说实话,我第一次接触中金理财是因为邻居王阿姨——这位能把小区菜价波动分析得比券商研报还精准的退休会计,某天神秘兮兮地拉着我说:”小张啊,中金那个年化4.2%的活期,比四大行高出一截呢!” 她眼镜片后闪烁的光芒,像极了发现超市限时打折时的兴奋。
但问题恰恰在于,当我们用”比银行高”作为安全标尺时,就已经踏入了一个认知陷阱。中金作为投行贵族出身,其理财子公司确实有更炫目的投研团队和更复杂的资产配置能力——可这就像米其林三星主厨给你炒蛋炒饭,技术溢出未必带来更安稳的体验。
我翻过他们某款明星产品的底层资产清单,发现个有趣现象:那些挂着”稳健”标签的产品,居然藏着可转债和二级资本债这类波动性不小的玩意儿。这倒让我想起去年帮表弟挑婚房的经历:中介反复强调”地铁房保值”,却绝口不提那栋楼实际距离地铁站还有1.2公里。金融产品的包装艺术,本质上和房产销售的话术是同宗同源的。

最近地方债问题闹得沸沸扬扬时,我特意观察了中金系列产品的净值波动。有意思的是,某款主打”政信类资产”的产品单日回撤竟然比同业同类产品多晃动了17个BP——这个微妙的数字差异,像极了高端轿车在坑洼路面比普通家用车更明显的颠簸感。有时候所谓的风控优势,反而会让投资者对风险的感知变得迟钝。
必须说句可能得罪人的实话:中金理财最大的安全隐患,或许来自那群捧着清北复交学历的基金经理们。他们用蒙特卡洛模拟和随机微分方程构建的投资组合,本质上是在和时间概率玩游戏。而普通投资者以为买的是固收产品,实则签下的是对精英们数学模型的信任状——这种信任契约的脆弱性,在2022年银行理财破净潮中早已显露无疑。
现在每次看到中金APP里那句”以专业守护财富”的slogan,我总会想起小时候老家那个修了三次仍会漏雨的屋顶。有时候过度强调的专业性,反而会成为理解真实风险的屏障。金融这东西最吊诡之处在于:当你感觉到需要思考安全性时,风险早已不是概率问题,而是时间问题。
(写完突然想起该给王阿姨提个醒:她投的那款”鑫享稳盈”最近底层换了家河南城投公司的应收账款,得建议她看看郑州最近的土地拍卖数据——虽然大概率她又会说”国家队兜底怕什么”。唉,人永远叫不醒装睡的人,尤其是戴着高收益眼罩装睡的。)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9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