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深夜,我收到一条老同学的微信:”老张,我国诚慧的账户突然登不上了,里面还有8万…” 后面跟着三个裂开的表情。这已经是今年第三个跟我吐槽这家公司的人——前两个是退休的大学老师和开了二十年出租车的表哥。
1. 为什么骗子总能精准收割”聪明人”?

有意思的是,被这类”高科技选股平台”坑的,往往不是菜市场大妈,而是些自认为了解金融的游戏规则的中产。国诚慧的套路很古典:先用三天免费涨停板推荐让你尝到甜头(我表哥当时赚的3800块至今还是家族群里的传说),等追加资金后,突然某天你会发现他们的”AI量化系统”恰好在那次大盘暴跌时”临时升级维护”。
这让我想起小区门口那个象棋摊——老头们总说”刚才那步是让着你”,可你永远赢不到最后一局。区别在于,象棋摊主赚的是五块钱彩头,而这些公司要的是你半辈子积蓄。
2. 比骗局更可怕的是”自欺欺人”
承认吧,当我们看到”年化收益127%”的宣传时,潜意识里早就在自我说服:”万一呢?” 我那个当了一辈子数学教授的同学,在发现账户异常后的第一反应,居然是给客服发了整整两页的MATLAB公式推导,试图证明他们的算法存在”技术性误差”。
人性有个诡异的开关:投入的沉没成本越多,就越难承认自己上了当。就像赌徒会加倍下注,受害者反而会更疯狂地查阅所谓的”内部消息”来验证自己的选择——这时候骗子甚至不需要再编故事,你自己就会帮他们圆谎。
3. 你要做的可能不是报警(至少不是马上)
去年帮表哥维权时,经侦支队的老王给我上了一课:”这类案子,关键证据往往在受害者自己手里,但90%的人第一时间就毁了它。” 比如:
– 删除”老师”的微信(聊天记录是最佳证据)
– 退出投资群(群里的托儿发言能证明诈骗性质)
– 慌乱中乱点链接(可能导致二次诈骗)
更务实的做法是:
① 用另一部手机全程录像操作过程(从登录失败到客服对话)
② 假装咨询追加投资,套取对方收款账户信息
③ 去银行打印流水时,要求标注”涉诈争议款项”
4. 比追回损失更重要的事
在经侦大队看过太多案例后,我发现个规律:最终能走出阴影的,往往是那些把受骗经历变成”社会实验”的人。有位被骗了15万的幼儿园园长,现在在社区开防诈讲座时总会说:”当时我就是想看看,这帮人剧本到底能编多长…”
金融骗局本质上是对人性弱点的精准打击测试。或许我们该感谢国诚慧们——他们用真金白银给我们上了堂商学院永远不会教的课:在这个算法比亲戚还了解你消费习惯的时代,最需要升级的不是投资组合,而是对自身贪婪的认知系统。
(写完这篇文章后,我给老同学发了条消息:”把你和客服的聊天记录导出来,记得用录屏功能——对了,周末出来喝酒,我请。”)
—— 一个见过太多血本无归的IT老炮儿
后记:就在发稿前,国诚慧的官网突然变成了”系统升级”公告。你看,连跑路都在用同样的剧本,可总有人相信这次不一样。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8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