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一位老友突然问我:“手头攒了点钱,你说买新基金还是老基金好?”我愣了一下,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就像问一个美食家:“新开的馆子和老字号,该选哪个?”——答案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
记得去年初,某个新基金发售时宣传得天花乱坠,号称要抓住“下一个风口”。我身边几个朋友像抢限量版球鞋似的疯狂认购,结果大半年过去,净值还在发行价下面趴着。反倒是他们之前嗤之以鼻的某只老基金,虽然去年表现平平,今年却悄悄涨了二十几个点。这事儿让我琢磨了好久——我们是不是太容易被“新”这个字蛊惑了?
新基金最诱人的说辞往往是“建仓灵活”。理论上确实如此,没有历史包袱,能在市场低点从容布局。但问题是,基金经理真能精准踩点吗?我观察过不少新基金,建仓期为了追求安全反而错失行情的不在少数。更不用说那些趁着市场火热匆忙成立的产品,根本就是来“接盘”的——这话可能说得有点刻薄,但事实往往如此。
老基金就像个透明人,三五年甚至更长的业绩曲线摆在那儿,是好是坏有迹可循。但业绩记录也是把双刃剑。某些明星基金规模膨胀到几百亿后,操作灵活性大打折扣,业绩反而平庸化。这就像小餐馆变成连锁店后,味道总不如从前——规模本身就是业绩的敌人。
有个现象挺有意思:很多人买老基金时格外关注历史最大回撤,买新基金时却自动忽略这个指标。难道新基金就不会暴跌吗?去年新能源板块调整时,那些主打“新能源赛道”的新基金,跌幅比老基金更狠。因为没有历史业绩这面镜子,投资者反而更容易陷入盲目乐观。
费率也是个隐蔽的陷阱。新基金为了促销常常打折,但仔细算算,那点折扣在漫长的投资周期里根本微不足道。真正该计较的是那些隐形成本——老基金换手率是否过高?新基金规模太小会不会面临清盘风险?这些才是真正啃噬收益的“灰犀牛”。
说到这,我倒想起个反常识的观点:有时候买新基金不如直接买老基金的新份额。很多老基金开放申购时根本不宣传,但此时买入既能看到历史业绩,又能享受最新的建仓策略,相当于用老司机的经验开新车。
最近市场震荡加剧,我发现个有趣的现象:行情好时新基金秒光,行情差时老基金持续净申购。这背后其实是人性在作祟——追涨杀跌的本能,换个马甲照样存在。或许我们该问的不是“新老之争”,而是“此刻该不该买基金”?这个根本问题被大多数人刻意回避了。
说到底,新基金老基金都是工具,关键看用工具的人。如果你对自己的判断极度自信,愿意承受未知风险去博取超额收益,新基金或许是个选择;如果你更看重可验证的稳定回报,老基金可能是更好的港湾。但恕我直言,大多数普通人既没有前者需要的眼光,也缺乏后者应有的耐心。
最后说句可能得罪人的话:纠结新老基金的人,八成还没搞明白自己到底为什么要买基金。就像纠结用筷子还是刀叉的人,其实最该先想清楚自己要吃什么。投资这回事,工具永远次要,认知才是核心——可惜这个道理,很多人要亏过很多次才真正懂得。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8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