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做私募的老王喝酒,他抿了口茅台突然笑出声:“你们这帮人当年买理财非要保本,跟小孩追着要糖吃似的——现在糖罐子空了,傻眼了吧?”我捏着酒杯没接话,突然想起2018年我妈把拆迁款塞进某款”保本浮动收益”产品时,客户经理那个意味深长的微笑。
保本承诺曾是银行理财最性感的蕾丝花边。我记得资管新规落地前夜,某股份制银行的朋友连夜给我发微信:“明天开始,咱们都要从魔术师变回会计了。”当时还不懂这话的份量,直到看见某款R2级产品去年净值跌破0.98,VIP室里那位戴劳力士的大叔拍着桌子吼:“说好的保本呢?!”——柜员默默推过来一沓40页的说明书,用荧光笔标出的免责条款像手术刀疤般刺眼。
其实哪有什么保本魔术,不过是期限错配+资金池的化学把戏。我三舅的建材厂就这么倒的:短期借贷补长期窟窿,雪球滚到第三年突然发现接盘的不是散户而是冰山。现在某些银行搞的”业绩比较基准”,像极了婚介所给的照片——美颜拉满但见面全凭造化。上周某国有行APP悄悄把”预期收益率”改成”成立以来年化”,这文字游戏玩得堪比外交部发言人。
真正吊诡的是,当我们痛斥银行不保本时,自己却把30年房贷合同签得行云流水。保本执念说到底是对确定性的贪婪投射,就像明知相亲对象P了图还要求必须长成精修模样。资管新规撕碎的不是保本承诺,而是成年人最后的甩锅借口——既然银行不兜底了,那凌晨三点盯着净值波动的焦虑,终于能名正言顺归自己所有。
现在我最期待的反倒是某个银行敢推出”可能亏本”理财,说明书首页用初号黑体印着”投资有风险,买完别骂街”。这比那些把风险提示藏在第38页脚注、却把过往收益放大置顶的伪君子,至少诚实得像块生铁。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8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