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我在上海陆家嘴某栋摩天楼的顶层酒吧,目睹一位私募经理用鸡尾酒吸管在餐巾纸上勾勒出CDO的结构分层。窗外黄浦江的游轮像发光的蜉蝣,而他正试图向我解释如何将三千笔不良车贷包装成年化12%的理财产品。”本质上,”他醉醺醺地划破纸巾,”我们在贩卖概率的幽灵。”
衍生金融资产恰是当代金融炼金术的终极产物——它不生产价值,却擅长将风险切割重组为新的交易品。那些穿着定制西装的炼金术士们,用随机微分方程代替坩埚,将违约概率淬炼成AAA评级债券。最讽刺的莫过于2008年危机后,被妖魔化的CDS合约如今披着”气候衍生品”的外衣重生,仿佛华尔街集体患上了选择性失忆症。
我始终怀疑衍生品的真正标的物根本不是底层资产,而是人类对确定性的集体幻觉。就像去年帮朋友分析某新能源企业发行的雪球产品,说明书里嵌套着七层自动敲入条款。当我们用蒙特卡洛模拟跑了五百次路径,那些优雅的概率分布曲线突然显现出嗜血的獠牙——所谓金融创新,很多时候只是给赌局加盖了数学的圣印。
必须承认这类工具存在诡异的二元性。上个月走访的某农产品合作社,确实通过天气期货锁住了千年极寒带来的毁灭风险;但同一套工具在另些人手中,会变异成自反性螺旋的加速器。就像手持双刃剑的盲者,我们既用它劈开前路的荆棘,也不可避免地割伤自己的掌心。

当下最令人不安的演变,是DeFi领域将衍生品解构为代码的狂欢。算法稳定币本质上就是披着区块链外衣的杠杆衍生合约,当某公链上出现100倍质押的合成资产时,我仿佛听见2008年次贷裂痕蔓延的喀嚓声在元宇宙里回荡。金融工程一旦脱离实体经济的锚点,就会演变成数字的集体癔症。
或许我们应该停止追问”什么是衍生金融资产”,转而思考”衍生品究竟在衍生什么”。当比特币ETF基金开始发行看跌期权,当NFT未来收益被证券化成分级产品,当碳配额衍生出波动率互换合约——这些自我指涉的金融螺旋,究竟在消化风险还是在制造更庞大的不确定性怪兽?
那位在纸巾上画衍生结构的基金经理最后说:”我们贩卖的不是金融产品,而是对混沌世界的解释权。” 落地窗外,黄浦江的夜色吞没了所有答案。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8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