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陪一位做智能家居的朋友去见投资人。那哥们儿穿着借来的西装,把BP翻来覆去改了47版,结果对面那个90后投资人只听了6分钟就说“模式太重”。回去的路上,我们在三里屯的寒风中抽了半包烟,他突然问我:“你说他们投元宇宙狗粮APP的时候,怎么就不嫌模式重了?”
这事儿让我琢磨了好久。融资难融资贵,真的只是缺钱的问题吗?我看未必。有时候问题出在——我们太擅长把生意包装成他们想听的故事,却忘了生意本身该有的样子。
就拿我那朋友来说,他后来干了件特反直觉的事:把融资计划书扔了,转而给老客户发了封手写信,提议用预存三年服务费换股权。你猜怎么着?两个月凑够了天使轮,成本比风投低40%,还白捡了十几个铁杆分销商。这招妙在哪?它绕开了“估值博弈”这个死循环——当你不再追着钱跑,钱反而开始追着你跑。
现在流行说“资本寒冬”,但我倒觉得是“认知回暖”。前几年投资人捧着钱找故事,现在终于开始找算得清账的本子了。最近有个做预制菜的客户跟我说,原来拼命强调“餐饮SaaS”“智能供应链”反而拿不到钱,后来把PPT改成“如何让单店毛利提高27%”立刻成了香饽饽。你看,资本其实从来没离开过,只是不再为想象力买单了。

当然也有人不信这个邪。我认识个海归博士非要用区块链重构咖啡产业链,融了十八个月没动静。有次喝多了跟我说:“国内投资人根本看不懂技术壁垒。”我当时特想告诉他:人家不是看不懂技术,是算不明白什么时候能回本。后来他在云南包了片咖啡园,直播带人认养咖啡树,预售了三年产量——用最土的办法解决了最潮的融资难题。
说到融资贵,有个悖论特别有意思:越是追着估值跑的人,最后付出的代价越大。见过太多团队为抢风口签对赌,结果产品没迭代完先被条款拖垮。真正精明的玩法反而是像江南布衣那样,早年刻意避开热钱,用经销商保证金模式滚动十几年,上市时股权结构比教科书还干净。
说到底,融资的本质是信用变现,而不是故事变现。现在最让我期待的反倒是那些“不融资”的公司——就像老干妈或者华为早期,把毛细血管式的现金流玩到极致。或许哪天会出现新的评价标准:一家公司的健康度,不看融了多少轮,看拒绝过多少轮。
(写完看了眼窗外,突然觉得寒冬里长出来的东西,或许比温室里的更耐摔打。你说呢?)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81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