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上周找我喝酒,两杯下肚突然掏心窝子:”攒了两万块,不想再给老板当牛马了,你说我能干点啥?”这话像根针似的扎在我记忆里——三年前蹲在后海酒吧街啃烤冷面时,我也问过自己一模一样的问题。
说实话,现在刷短视频全是”零成本暴利项目”,反而让人更慌了。去年试水过小区团购,发现那些号称月入过万的团长,其实赚的是半夜理货的腰椎间盘突出费。最讽刺的是,有次冒着大雨给业主送草莓,转头就看见差评:”果子大小不均匀”,当时真想抓着对方衣领吼——这是农产品不是工业品啊兄弟!
一、 那些没人告诉你的”小本生意悖论”
很多人觉得两万块搞餐饮稳赚,毕竟人总要吃饭。但你真去批发市场转一圈就明白,现在葱姜蒜涨得比比特币还魔幻。我认识个姑娘在写字楼底下卖轻食,68一份的沙拉盒,算上外卖平台抽成和包装成本,利润薄得能透光。最绝的是某天碰上白领维权,举着”抵制消费降级”的牌子把她摊位围了——合着嫌贵又要健康,这届消费者比投资人还难伺候。
或许该换个思路?有人推荐搞知识付费,说成本就一支麦克风。但现实是如今网课市场比早高峰地铁还挤,你费劲做的理财课,可能还不如猫猫吃播的点赞多。我表弟去年闷头录了30期职场干货,最后收获7个订阅和18条”up主声音好像喘不上气”的关怀评论。
二、 藏在毛细血管里的真实商机
倒是在社区混久了发现些门道。我家楼下修鞋的大爷最近拓展业务,兼营智能门锁维修,现在月入比我这个码农还高。还有次看见快递驿站大姐开发出”代写贺卡”服务,情人节当天靠这个多赚八百——这种缝里抠肉的本事,比商学院案例更鲜活。
最近特别留意到”情绪价值”这门玄学。朋友小区有对夫妻专做宠物临终关怀,帮主人做爪印相框、毛发纪念品。听着有点伤感是吧?但人家预约排到三个月后。这时代解决焦虑的生意,可能比解决温饱的更值钱,虽然说起来总觉得哪里别扭。
三、 关于两万块的另一种想象
或许我们太执着于”创业”这个沉重标签了。认识个95后把二手相机租给网红打卡,押金收得比设备价还高,本质上玩的是金融杠杆。还有更绝的——有团队专做”假装在欧洲”摄影服务,带着绿幕和道具上门,后期P上埃菲尔铁塔,据说婚恋市场特别吃这套。
要是让我现在重新选择,可能会把钱砸在”代际体验中介”上。帮年轻人租广场舞大神教Kpop,给大爷大妈找大学生陪玩剧本杀。这种荒诞感的缝合生意,反而特别符合这个魔幻时代的调性。
酒醒时给朋友发了条语音:”要不先拿五千试错,留一万五交社保?这年头啊,体面地活着本身就算成功。”听见微信那头长久的沉默,不知道他是在沉思,还是干脆把我拉黑了。
或许真正的答案藏在水浒传里——鲁智深当年要是用二两银子做小本买卖,哪还有后来倒拔垂杨柳的传奇?有时候破局的钥匙,根本不锁在创业指南里。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8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