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陆家嘴某栋写字楼的顶层酒廊,目睹一位连续创业者举着香槟高谈阔论:”这轮融资我们准备稀释15%,估值嘛…先定个小目标,十个亿。”玻璃幕墙外是黄浦江的流光溢彩,他手腕上那串开过光的沉香木念珠,在晃动的光影里散发着某种荒诞的庄严。我突然意识到,当代企业的融资能力早已超越经济行为,演化成一场盛大的社会性表演——我们不再为企业价值融资,而是在为集体幻觉买单。
资本市场的吊诡之处在于,它既厌恶风险又疯狂追逐风险。我曾协助某家生物科技公司准备路演材料,实验室小白鼠的肿瘤抑制率明明只有32.4%,却被包装成”革命性突破前景”。当投资总监在电梯间私下问我”说实话,这药真能成吗”,我反问他:”您去年投的那个元宇宙项目,现在有日活用户吗?”我们相视大笑,像两个在教堂里心照不宣的无神论者。融资成功的秘密从来不在商业计划书的墨迹里,而在于能否将不确定性包装成令人颤栗的诱惑。
令人窒息的是,这种融资异化正在吞噬真正的创新。三周前某个深夜,某AI初创公司的90后CTO在烧烤摊对我哭诉:”投资方非要我们把大模型包装成’中国版ChatGPT’,可我们明明在做垂直领域的知识图谱啊!”炭火上滋滋作响的鸡翅突然焦黑卷曲,像极了那些被资本叙事扭曲的技术路径。当所有投资人都在追问”对标哪个美国项目”,创新就变成了拙劣的模仿游戏——我们融资不是为了探索未知,而是为了复刻已知的暴富神话。
更隐秘的腐蚀发生在估值体系里。某个做冷链物流的实体企业,去年净利润3800万却估值不过5亿,而某个日均亏损百万的直播平台,凭着”社交+算法”的性感故事轻松估值百亿。这让我想起中世纪赎罪券的买卖——只要你掌握正确的忏悔话术,罪孽深浅根本不重要。当下最稀缺的或许不是创新者,而是那些能用PPT建造巴别塔的融资巫师,他们念动”GMV””DAU””LTV”的咒语,就能让理性的资本跪地祷告。
或许该重拾某种”反融资勇气”。我认识某家皖南的竹制品工坊,七年拒绝四轮融资,坚持用传统榫卯工艺做电脑支架。去年突然被日本设计师发现,现在东京银座的买手店卖到2800元一件。创始人老陈在视频那头憨笑:”慢是慢点,但夜里睡得踏实。”他微信头像是个正在刨竹花的木匠背影,背景里挂着副毛笔字——”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
当资本洪流裹挟着所有人在估值游戏里疯狂内卷,或许真正的融资能力,是敢于对泡沫说不的清醒,是守着孤灯打磨核心技术的偏执,是在所有人都奔跑时敢于坐下的勇气。毕竟,历史上所有点石成金的魔法,最终都会在黎明时分现出原形。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