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者的悖论:当”不靠谱”成为最靠谱的品质
去年冬天,我在北京中关村的一家咖啡馆里目睹了一场有趣的对话。一个穿着格子衬衫的年轻人正向投资人推销他的”元宇宙宠物殡葬”项目,而那位西装革履的投资人全程保持着礼貌而不失尴尬的微笑。当年轻人说到”我们要用区块链技术让每只逝去的电子宠物获得永恒数字生命”时,我注意到投资人悄悄在笔记本上画了个叉。这个场景让我突然意识到:我们可能一直在用错误的标尺衡量创业者。
一、被神化的”完美创业者”画像
翻开任何一本创业指南,你都会看到那个标准答案:创业者需要超强执行力、敏锐市场嗅觉、卓越领导力…这些陈词滥调就像餐厅里的预制菜,看起来色香俱全,吃起来却总少了点锅气。我认识的最成功的创业者老张,就是个彻头彻尾的”矛盾体”——他可以在凌晨三点回复工作邮件,也会在重要会议前突然消失去追极光;他能把财务报表背得滚瓜烂熟,却记不住自己助理的生日。
这种”不完美”恰恰构成了某种奇妙的生存优势。就像进化生物学里的”红皇后效应”,在创业这个残酷的竞技场,有时候跑得快不如跑得怪。当所有人都在追求所谓的”全面素质”时,那些带着明显缺陷却拥有独特长板的”偏科生”,反而更容易撕开市场的口子。
二、”可控的疯狂”比平衡更重要
硅谷有句黑话叫”functional crazy”(功能性疯狂),用来形容那些在特定领域极度偏执却能创造奇迹的创业者。马斯克在特斯拉最困难时期睡工厂地板,贝佐斯坚持在每次会议上留一把空椅子代表顾客——这些看似非理性的行为背后,藏着创业者最珍贵的品质:在关键节点上愿意All-in的赌徒气质。
我合作过的一位连续创业者有个有趣的理论:创业者的决策系统应该像老式收音机的调频旋钮,大部分时候保持精细微调,但在某些时刻必须敢用力”拧过头”。他称之为”战略性失聪”——当所有人都说不行时,保留那份”万一我是对的呢”的固执。这种特质在风投圈的术语里叫”conviction”(信念感),而现实中往往表现为令人抓狂的顽固。
三、反脆弱人格的养成术
纳西姆·塔勒布在反脆弱中提出的概念特别适合描述创业者的理想状态:不是坚强到不受伤害,而是能从冲击中受益。我观察那些穿越周期的创业者,发现他们有个共同点:都经历过至少一次”濒死体验”。
有位做教育科技的朋友告诉我,当”双减”政策落地时,他反而感到一种诡异的解脱感:”就像一直在等另一只靴子落地,现在终于可以放手做真正想做的事了。”这种将危机转化为养分的”创伤后成长”能力,比任何商学院课程都来得珍贵。有意思的是,这种特质往往与某种”钝感力”相关——对痛苦的记忆会选择性遗忘,但对机会的嗅觉异常敏锐。
四、当代创业的新素质清单
在这个VUCA( volatility波动性、uncertainty不确定性、complexity复杂性、ambiguity模糊性)时代,我想提出几个反常识的创业者素质:
1. 战略性懒惰:不像永动机般工作,而是保持20%的”闲置带宽”用于捕捉意外机遇。就像草原上的猎豹,大部分时间在休息,出击时却快准狠。
2. 业余爱好者心态:保留外行人的新鲜感和跨界视角。乔布斯当年旁听书法课的轶事告诉我们,最有价值的洞见往往来自非专业领域。
3. 健康的偏执:在核心业务上建立”护城河式”的专注,在其他方面极度放权。就像任正非说的”力出一孔,利出一孔”。
4. 适度的社交障碍:不必强求八面玲珑,但要有独特的个人魅力。很多技术型创始人靠”怪异但迷人”的特质反而组建了更忠诚的团队。
五、留给未来的思考
站在2024年的门槛回望,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些改变游戏规则的创业者,往往最先打破的就是”创业者应该具备哪些素质”的条条框框。也许真正的创业者素质,就是保持对”素质清单”的怀疑精神。
下次当你听到有人说”创业者必须如何如何”时,不妨想想中关村那个要做元宇宙宠物殡葬的年轻人。谁知道呢?说不定五年后,我们都在用数字墓碑祭奠自己的NFT宠物。在这个意义上,创业最本质的素质,或许就是保持足够的”不靠谱”,来对抗这个过于”靠谱”的世界。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