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每次看到满屏飘绿,我总想起去年在陆家嘴那家咖啡馆的午后。隔壁桌两个穿着定制西装的男人正唾沫横飞地讨论”价值洼地”,他们的劳力士在阳光下晃得刺眼。当时沪指还在3300点上方狂欢,而现在——呵,那些闪着金光的自信,大概和K线图一样摔得粉碎。
一、 我们究竟在恐慌什么?
表面看是美联储加息、地缘政治、财报暴雷这套标准剧本。但你不觉得吗?每次大跌真正击穿的从来不是账户余额,而是那种被精密算法包装出来的控制幻觉。就像你明明知道过山车有安全装置,但在俯冲瞬间还是会吓得扔掉棉花糖。
我有个固执的老朋友坚持用纸笔记录每笔交易。在这次暴跌中,他反而成了朋友圈里最平静的人。”屏幕上的数字跳得越快,”他说,”越要记得自己当初为什么买入。”这话听起来老派得可笑,但当你发现某些股票跌得连AI量化模型都开始集体宕机时,这种原始笨拙反而成了锚点。
二、 流动性陷阱与集体心盲
最有意思的不是跌了多少,而是人们如何解释下跌。技术派忙着画黄金分割线,宏观派翻出三年前的衰退预言,而散户群里最活跃的永远是那几个永远满仓永远热泪盈眶的”老师”。某种程度上,股市成了当代最大的罗夏墨迹测验——每个人都在波动中看见自己最恐惧的镜像。
我记得周三下午创业板指闪崩那一刻,某个基金经理在直播里突然沉默了很久。”我们可能都陷入了数据崇拜,”他揉着发红的眼睛,”当PE、PB、ROE这些指标同时失效时,才发现自己对着EXCEL表格拜了十年假神。”
三、 暴跌中的意外馈赠
别误会,我不是在美化灾难。但确实有些东西只有在崩盘时才会浮出水面:比如那些顶着平仓线依然拒绝减持实业公司的股东,比如突然冒出来的产业资本真金白银的抄底单。这些在牛市里被讥笑为”不懂资本运作”的老派做法,反而成了黑暗里最结实的绳索。
最讽刺的是,当某知名元宇宙概念股单日蒸发200亿市值时,它的实体工厂正在赶制一批出口德国的精密零件——这个在财报里永远被归入”其他业务”的板块,此刻成了唯一真实的支撑。或许我们早就该问:到底什么是泡沫,什么是脊梁?
四、 在失控中重获掌控
现在说底部还为时过早,但有些变化已经发生。我注意到最近雪球上最火的不是任何分析师,而是个每天更新钢厂高炉开工率的90后技术员。当他用带着唐山口音的普通话解释”螺纹钢库存周期比MACD指标更诚实”时,某种更粗粝的真实正在回归。
也许真正的调整不是等待政策救市,而是重新学会用人的尺度丈量市场。就像我那个坚持手写交易日志的朋友,昨天突然给我发消息:”知道吗?今天是我二十年来第一次看清自己买的到底是企业还是K线。”
屏幕上的数字还在跳动,但有些东西已经不一样了。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