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下午,我在大学城咖啡馆里无意中听到了隔壁桌的对话。两个穿着印有”青年企业家训练营”T恤的男生,正对着笔记本电脑上密密麻麻的Excel表格发愁。”这个月又亏了8000,”戴眼镜的男生抓了抓头发,”可培训班老师说我们项目估值已经过百万了…”
这让我突然意识到,现在遍地开花的大学生创业培训班,某种程度上正在制造着危险的认知错位。它们把创业这件需要血与火淬炼的事情,包装成了可以速成的标准化课程——就像教人用乐高搭埃菲尔铁塔,却从不告诉你真实的钢结构建筑需要承受多少风压。
我参加过三场不同机构的创业培训,最吊诡的是,那些最受欢迎的讲师往往具备两个特征:自己从未真正创过业,却能把创业讲得热血沸腾;擅长教人写完美的商业计划书,却对”如何应对发不出工资的深夜”这样的问题避而不谈。有位讲师甚至骄傲地宣称:”我的学员BP(商业计划书)通过率高达90%!”当时我就想,创业成功的标准什么时候变成了BP通过率?这就像夸耀自己的驾校学员科目一通过率惊人一样荒谬。
创业培训最擅长的就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他们把”用户画像”简化成几个 demographic 数据框,把”商业模式”压缩成一张九宫格画布,把”融资路演”培训成五分钟的表演艺术。我见过太多经过精心包装的学生项目,路演时引得投资人频频点头,落地三个月后就原形毕露。有个做校园二手交易平台的大三团队,培训结业时拿了最佳商业创意奖,结果实际运营时才发现,学生们宁愿在楼道贴小广告也不愿下载他们的APP——这个至关重要的用户习惯,在培训时竟无人提及。
更值得玩味的是培训班的”成功案例”展示方式。去年某知名机构的海报上印着”学员企业累计融资超5亿”,细看小字才发现这是300个项目的总和,平均每个项目存活时间不足18个月。这种统计学魔术,和健身房用”会员累计减重1吨”的广告话术何其相似。
当然,我并不是全盘否定创业培训的价值。它们确实能帮小白避开一些低级错误,认识志同道合的伙伴。但问题在于,现在很多培训班在刻意营造一种”创业可教”的幻觉。就像教人游泳却只在陆地上演示动作,等学员真正跳进商海,才发现水流比想象中湍急十倍。
我特别怀念十年前在旧书店偶遇的那位创业失败者。他当时边整理库存边对我说:”年轻人,真正有用的创业课都在这里——”他拍了拍收银台边泛黄的账本,”在这些数字告诉你的故事里。”这种带着汗味的真实,比任何光鲜的培训都来得珍贵。
或许,大学生需要的不是更多培训班,而是允许试错的安全空间。就像我认识的一个高校辅导员,他偷偷把闲置地下室改造成”失败博物馆”,里面陈列着各种破产项目的”遗物”:发霉的库存样品、写满红字的账本、用户恶评截图。这个阴暗潮湿的空间,反而成了最受欢迎的”创业教育基地”。
说到底,创业本质上是门实践学科。就像你不可能通过看烹饪节目成为米其林大厨一样,光靠培训也成不了真正的创业者。那些最关键的技能——对痛苦的耐受力、对不确定性的包容度、在绝境中的创造力——从来都不是能教会的。
下次再看到”三个月打造校园CEO”的广告时,建议你先去校门口观察摆摊的煎饼大叔。看他如何应对城管突击检查,如何处理学生挑剔的口味要求,怎么在雨天人流稀少时调整策略。这些流动的商学院课程,可能比任何培训都更接近商业的本质。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