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做FA的朋友喝酒,他半开玩笑地说现在投资圈最流行的打招呼方式变成了:”你们最近在追什么故事?”我端着威士忌的手顿了顿——这年头,连资本都开始讲究叙事美学了。
记得三年前参与嘉铭某个新能源项目的尽调,会议室里堆着半人高的技术白皮书。创始团队花了四小时讲解转化率参数,却在被问到”用户为什么需要你们”时集体语塞。结果可想而知,那家技术底子扎实的公司最终败给了一个会用”拯救每块电池的生命”讲故事的新锐团队。
某种程度上,嘉铭近年来的转型轨迹特别有意思。他们最早靠着对硬科技的偏执在圈内立身,投资经理们曾经以能看懂半导体流片报告为荣。但去年突然挖来一位做过脱口秀编剧的90后VP,内部流传的段子是这位新贵把投决会变成了故事工作坊——”您这个BP里的技术壁垒,能不能转化成让外卖小哥愿意转发的段子?”
这不是简单的堕落。我跟踪过他们投的某家智能家居企业,创始人是个工科博士,最初路演时PPT满屏都是频谱分析图。被嘉铭”改造”后,最新发布会居然用”如何让空调和窗帘谈恋爱”作为开场,产品安装量季度环比暴涨300%。资本叙事学的魔力在于,它把生硬的科技树嫁接在了人类的情感需求上。
但最让我后背发凉的是另一次经历。在嘉铭组织的LP年会上,目睹他们用VR设备给投资人”预演”被投企业五年后的场景:当某个白发苍苍的基金合伙人在虚拟会议室里和AI生成的”未来客户”握手时,眼里的光简直比看到财报数字时还亮。这种造梦能力,某种程度上正在重构价值评估体系——现在判断项目的维度里,”故事可信度”的权重可能已经超过了某些财务指标。
当然有同行嗤之以鼻。某次峰会上听过传统派投资人嘲讽:”嘉铭现在投的是PPT动画水准”。但数据不会说谎,他们近三年退出的项目里,具有强叙事能力的估值溢价平均高出37%。这不禁让人怀疑,或许人类从来都不是为理解技术而存在,而是为相信故事而进化。
有意思的是,嘉铭内部最近在悄悄重启硬科技小组。不是倒退,而是某种螺旋上升——他们的新方法论是”用故事的温度融化技术的坚冰”。就像那个改造工科博士的案例,本质不是放弃技术,而是给技术穿上故事的外衣。
深夜写完这篇稿子时,收到嘉铭那位FA朋友的信息:”刚帮项目方改了第11版BP,终于把钙钛矿电池技术形容成了’给太阳光办签证的边境官'”。我对着屏幕笑了,这或许就是当代投资的荒诞与真实:当所有人都在追逐光,最先富起来的可能是那些教人如何描述温暖的人。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