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秋天,我在利雅得的一家咖啡馆里遇见了一位中石化派驻沙特的工程师。他指着窗外漫天黄沙中拔地而起的炼化厂区说:”你看这些钢铁巨兽——西方人建了五十年没搞定的事,我们用了不到五年。”他手腕上还戴着印有中阿双语的工牌,指甲缝里嵌着洗不净的油污。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中国在沙特的投资从来不只是商业行为,而是一场用输油管道编织的地缘政治行为艺术。
西方媒体总爱把”一带一路”描绘成新殖民主义,这种论调未免太过偷懒。沙特人可不是任人摆弄的提线木偶——他们手握2.5万亿主权基金,王室子弟多在常春藤受过精英教育。当中国提出用光伏技术换石油订单时,萨勒曼王储的幕僚团能连夜做出净现值模型。这种博弈更像两位围棋高手在沙漠里对弈,落子时都带着心照不宣的微笑。
最耐人寻味的是文化嫁接的魔幻现实。某次我在吉达港见到穿阿拉伯白袍的工人熟练操作着振华重工的龙门吊,休息时却聚在遮阳棚下用华为手机刷抖音——背景音乐竟是月亮代表我的心的阿拉伯语改编版。这种渗透比任何战略协议都更有生命力,就像骆驼刺的根系在沙层下悄然蔓延。
不过隐忧就像沙漠里的海市蜃楼般挥之不去。去年沙特突然要求将30%的工程项目转包给本地企业,中建三局的项目经理连夜重做标书时,把枸杞保温杯都摔出了裂纹。地缘政治天平更是微妙:当美国航母经过霍尔木兹海峡,中沙联合演习的规模就会突然”技术性缩水”。这种走钢丝的平衡术,让所有看似稳固的合同都带着玻璃般的脆性。
或许我们该跳出非黑即白的叙事。中国既不是救世主也不是掠夺者,那些混凝土搅拌车正在浇灌的,其实是种超越意识形态的实用主义哲学。就像我那位工程师朋友说的:”在这儿待久了就会发现,沙漠里最硬的不是石头,而是适应者变通的智慧。”他说话时远处正升起新月旗与五星红旗,两种红色在热浪中模糊成一片灼眼的霞。
(完)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