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做餐饮的老王喝酒,他愁眉苦脸地掏手机给我看:“兄弟你瞅瞅,东方融资网客户经理说能帮我搞到300万授信,前期只收5000材料费,这靠谱不?”我瞥见聊天记录里那个戴着工牌的职业微笑头像,突然想起三年前栽的跟头。
那时候我的设计工作室急着扩规模,也在类似平台填了资料。结果第二天就接到八个不同银行的“信贷专员”电话——后来才知道全是中介伪装。最荒诞的是,有个自称某股份制银行经理的人,把我征信报告上的18次查询记录说得像绝症病历:“您这情况正规渠道肯定没戏,但我们和银行有合作通道…” 当时差点就信了。
说实话,东方融资网这类平台合法吗?从营业执照看绝对合法,注册资本实缴1.25亿,ICP备案齐全,甚至还在某省政府采购名单里见过他们。但合法和靠谱之间,隔着无数个老王被收割的“服务费”。
他们的商业模式本质是流量掮客——把焦虑的创业者包装成“优质客户”扔给资金方,成功放款后抽佣1%-5%。这个过程中最魔幻的是:你永远不知道电话那头是银行正式员工、外包团队还是连环转包的三道贩子。我见过最绝的案例,某小微企业主通过他们对接的“银行渠道”,最终拿到的是某偏远地区农商行的助农贷款,利率比宣传的高出2.4倍。
深度扒过他们的合规框架后发现,所有合同里都藏着魔鬼细节:“银行最终审批额度可能与预评估有差异”、“服务费不包含政府规费及第三方费用”——翻译成人话就是:批不下来钱不退服务费,批得少照样按全额比例抽佣。这种对赌协议式的玩法,让融资中介永远稳赚不赔。
更值得玩味的是行业潜规则:某些客户经理会刻意引导客户优化(zaojia)报表。去年长三角某制造业老板被教唆虚增800万流水,最后贷款没下来反倒吃了银行骗贷警告函。当你质问中介时,对方早删光了聊天记录:“我们从未建议客户提供不实信息”。
当然也得说句公道话:不是所有中介都黑心。确实有专业团队能帮企业梳理财务模型、匹配最优产品。但问题在于劣币驱逐良币的生态里,真正有价值的服务反而被海量骚扰电话淹没了。就像你问二手车市场有没有好车?当然有,但普通人根本分不清哪个销售在说人话。
最近注意到个新动向:这些平台开始猛推“融资规划师认证”课程,9800元包考据。好奇查了下发证机构,居然是某香港注册的商会——这套自我镀金的玩法,像极了十年前遍地开花的理财规划师培训。
所以回到老王的问题,我的建议是:就当花5000块买张赌桌入场券。要是赌赢了,分中介杯羹认栽;要是赌输了,至少能收获20页征信查询记录和未来半年接不完的贷款推销电话。毕竟在这个时代,最昂贵的免费往往是最精明的生意。
(后记:老王最后没办那贷款,但半个月后我发现他朋友圈开始晒某区块链项目的收益图——得,又一个坑在路上了)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