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去年在陆家嘴某家咖啡馆,无意间听到两位理财经理的对话。”客户根本不在乎年化收益率,”较年轻的那位揉着太阳穴抱怨,”他们只想知道能不能在明年换辆保时捷。”年长些的轻笑一声,搅拌着咖啡说:”那你该告诉他们,保时捷的车标和我们的理财产品一样,都是心理溢价的艺术。”
这个片段一直在我脑海里打转。我们总把理财营销简化成数字游戏,却忘了每个数字背后都跳动着活生生的人性。也许,真正的营销高手不是在推销产品,而是在编织一个让人愿意相信的故事。
当数据穿上情感的外衣
行业里有个不成文的规矩:给客户看收益率时,永远要把最诱人的数字放大加粗。但我在三年前做过一次实验——把同一款产品分别用两种方式呈现给两组客户。A组收到的是标准版PPT,满屏的柱状图和百分比;B组则收到一封手写信,讲述了一个普通家庭通过这款产品实现了送孩子出国留学梦想的故事。
结果令人震惊:B组的签约率高出47%,尽管所有数据完全一致。
这不禁让我怀疑,我们是否过度迷信了数据的说服力?人脑处理数字时需要调动理性思维,但做决策时却往往被情绪主导。就像超市里”原价299现价199″的标签,明明是个简单的数学题,我们却更愿意为那种”占便宜”的感觉买单。
信任的悖论
最讽刺的是,这个行业越强调风控和合规,客户反而越容易感到不安。上周有个中年客户对我说:”你们银行门口挂着那么多安全认证牌照,反而让我觉得这行当特别危险,就像殡仪馆把消毒流程贴满墙一样。”
他的比喻粗俗却精准。当我们需要不断强调自己”不会骗人”时,恰恰说明整个行业已经陷入了信任危机。
我渐渐发现,建立信任最有效的方式反而是示弱。主动告诉客户某款产品的局限性,指出不适合的人群,这种”自黑”反而能打破预设的心理防线。就像真正的朋友会提醒你某家餐厅的缺点,而推销员只会夸夸其谈。
贪婪与恐惧的精准剂量
有个资深同行曾跟我说过一句黑话:”客户要的不是收益,而是晚上能睡着的收益。”这句话道出了理财营销的核心矛盾——如何同时激发贪婪和安抚恐惧。
我发现最有效的话术往往带有某种矛盾的张力:”这款产品可能让您少换一部最新iPhone,但能确保您永远不用卖掉现在的房子。”这种表述巧妙地把损失具象化(一部手机),同时把收益情感化(家的安全感)。
某种程度上,好的理财营销就像调制鸡尾酒,贪婪是基酒,恐惧是调味,而信任则是让客人愿意喝下去的那片柠檬。
在这个焦虑贩卖时代
最近我观察到个有趣现象:中产客户开始反感”财富自由”的话术。”你们说的自由,听着像提前退休等死,”一位客户直言不讳,”我现在更想知道怎么让孩子上国际学校时不心疼学费。”
也许我们应该停止贩卖虚妄的财务幻想,转而提供某种”焦虑缓解方案”。就像疫情期间某款理财产品的广告语:”不能预测明天会发生什么,但可以确定无论发生什么,您孩子的教育基金都在稳步增长。”
这种营销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承认了世界的不确定性,而不是假装能战胜不确定性。某种程度上,最高明的销售是帮客户与焦虑和解,而不是承诺消灭焦虑。
写在最后
有天深夜加班,看见新来的实习生对着镜子练习话术:”王先生,这款产品…”我突然想起自己入行时的样子。现在我会告诉新人:忘掉话术,先去理解坐在你对面的那个人,最近为什么失眠。
毕竟没有人会为数字心动,但会为深夜的一个好觉买单。
(完)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