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下午,我在街角的咖啡馆无意中听到邻桌两个年轻人的对话。一个兴奋地谈论着某新能源股票单日暴涨18%的奇迹,另一个则懊恼地拍着桌子,说自己在三天前刚刚抛掉了所有持仓。这种场景,最近似乎无处不在。
这让我想起去年在深圳参加的一场投资沙龙。当时一位资深投资人——姑且称他为老陈——说了句让我至今回味的话:“现在的股市已经变成了情绪放大器,而不是价值发现器。”他说这话时,眼神里带着某种看透一切的疲惫。
信息的迷雾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过载的时代。每一条政策动向、每一份财报数据、甚至每一个行业大佬的社交媒体动态,都可能引发市场的剧烈波动。但问题在于,我们真的能从中分辨出什么是噪音,什么是信号吗?
就拿最近热议的“人工智能概念股”来说吧。恕我直言,这波行情里至少有一半的公司,其业务与AI的关系就像我和宇航员的关系——勉强能扯上点关系,但本质上毫不相干。可市场就是这么有趣(或者说荒谬),只要沾上热门概念,估值就能坐上火箭。
我记得自己曾经尝试用传统的基本面分析方法来挑选股票,结果发现这套方法论在当下市场中的有效性正在快速衰减。不是说基本面分析没用了,而是市场的定价机制变得越来越情绪化、短期化。有时候一家公司财报亮眼却股价大跌,只因为“不及市场预期”——而这个预期,天知道是谁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模型算出来的。
羊群效应与反向思维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个让我困惑已久的现象:为什么大多数人都喜欢在牛市追高,在熊市杀跌?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看,这完全是非理性的,但却是人性最真实的写照。
我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某个板块被市场普遍看空时,挑选了三只基本面其实还不错的股票。买入后的头两周,账户浮亏达到15%。那段时间,每个交易日收盘后查看账户都需要做心理建设。但三个月后,这些股票不仅收复失地,还平均带来了30%的回报。
这个经历让我意识到,在股市中获得超额收益的可能不是那些最聪明的人,而是那些最有耐心、最反人性的人。当所有人都往一个方向跑时,或许停下来思考一下反向的可能性,才是更明智的选择。
政策的双刃剑
最近出台的一系列稳市场政策,其初衷毋庸置疑是好的。但政策市的特点就是会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我们永远在猜测下一步会出台什么政策,以及市场会如何解读这些政策。
这让我联想到一个有趣的比喻:股市就像个被宠坏的孩子,一方面渴望政策的呵护,另一方面又对任何干预表现出叛逆。这种矛盾心理,某种程度上也是A股特色的一部分。
投资的本质
说了这么多,也许我们应该回到最根本的问题:我们投资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快速致富,还是为了实现资产的长期保值增值?不同的答案,会导向完全不同的投资策略和行为模式。
以我个人的偏好来说,我越来越倾向于“慢投资”。不是说不追求收益,而是更注重投资过程的可持续性和可复制性。追逐热点可能一时爽,但拉长时间看,能够持续战胜市场的,往往是那些坚守自己投资框架的人。
最后说句可能不太中听的话:在股市中,承认自己的无知比假装什么都懂要重要得多。市场永远有我们看不懂的地方,学会与不确定性共处,或许才是长期生存的关键。
毕竟,在这个市场上,活得久比赚得快更重要,你说呢?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