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至今记得那个闷热的午后,桌上摆着第三杯已经凉透的浓茶,电脑屏幕幽幽地亮着。那是2009年5月9日,我正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做一个现在看来颇为天真的调研——关于当时刚启动不久的北部湾融资平台。说真的,那时候谁会把一个地方融资平台当回事呢?但今天回头看,那简直是当代中国区域金融演进的一个绝妙切片。
当时有个细节特别有意思。平台负责人——姑且叫他老黄吧——在介绍风控模型时,突然停下来问我:”你说我们这套东西,到底是给银行看的戏台子,还是真能孵出金蛋的鸡窝?”这个问题后来困扰了我整整三个月。你看,2009年那会儿,地方融资平台就像刚学会走路的孩童,既想跑又想躲,既要表现政绩又怕摔跟头。北部湾这个尤其典型——它既要扮演西部大开发的金融引擎,又得在四万亿刺激计划的洪流里找到自己的生存法则。
我后来在防城港码头遇到个有意思的现象。当地中小企业主们把这个平台叫做”政策银行”,但说这个词时总带着某种微妙的撇嘴。有个做海产品加工的老闆跟我说:”他们放款像下雨,但雨滴都落在离庄稼三尺远的地方。”这话糙理不糙——当时很多融资设计确实存在与实体经济的错配。不过话说回来,这种错配何尝不是中国式金融创新的某种宿命?我们总是先搭台后唱戏,台子搭得气派,戏文却总要摸索着来。
最让我耿耿于怀的倒不是技术细节,而是某种时代性的焦虑感。记得5月9日那天下午,平台办公楼里的三角梅开得正艳,但每个办公室都弥漫着某种说不清的焦灼。工作人员一边说着”历史机遇”,一边不停地刷新着股市行情——那天上证指数正在2400点附近挣扎。这种分裂感很真实:既要仰望政策星空,又得脚踏经济泥泞。
现在十五年过去了,当我看着当下各种产业基金、REITs玩得风生水起时,总会想起北部湾那个略显笨拙的起点。也许所有金融创新都要经历这样的阶段:先有形式再有内容,先有框架再填血肉。但当年那些在茶香与报表间辗转的探索者可能没想到,他们摸索的这条路,会成为后来地方融资体系进化的重要序章。
(写完这段突然想起,老黄后来去了某自贸区搞金融创新,去年见面时还说:”现在玩的这些,骨子里还是当年在北部湾纠结的那些老问题。”这话值得玩味,不是吗?)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