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深秋,我在西北某条在建铁路的指挥部里,目睹了一场奇特的争吵。项目经理老张——一个晒得黝黑的中年人——正对着电脑屏幕破口大骂:”这破系统又卡我预算!明明钢轨价格涨了百分之十五,它死活不认最新市场数据!”他气得差点把保温杯砸向显示器。那个被称作”铁路工程投资控制系统”的玩意儿,此刻正用冰冷的红色字体宣告他的施工方案超出预算7.8%。
有趣的是,就在三个月前,同样是这个系统,却对某个标段虚报的土方量视若无睹——因为承包商巧妙地利用了系统对”地质条件突变”的宽容条款。你看,这就是当代工程管理的荒诞剧:人工智能能精准计算每颗道钉的成本,却算不透人心那点弯弯绕绕。
我接触过不下二十种这类系统,从国铁集团的庞然大物到地方铁路公司的定制版本。它们本质上都在玩同一个游戏:用算法的确定性对抗人性的不确定性。最讽刺的是,所有系统都宣称要杜绝”超概算”现象,但从业十年的老工程师私下告诉我:”现在超预算才更需要技术水平——你得先学会怎么让系统相信,这超支合情合理。”
某种程度上,这些系统催生了新型的工程腐败。过去是直接修改台账,现在则进化成了”算法博弈”——有人专门研究如何用合规的数据流喂饱系统,让不该通过的项目穿上合规的外衣。就像去年某高铁项目,承包商雇佣数学系毕业生专门研究系统漏洞,最终用十七个关联账户的循环流水,做出了完美的”资金自证”链条。
我不禁怀疑,我们是否在解决错误的问题?当系统把87%的算力用于防范3%的恶意违规时,真正被束缚的其实是那些想踏实干活的人。就像老张,他得花三分之一工作时间填写各种系统要求的佐证材料,就为了申请那笔合理的价差调整。”有时候真想回到纸质时代,”他苦笑着搓手,”虽然那时候也有人动手脚,但至少吵架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不是一堆看不懂的代码。”
最近某新系统加入了区块链技术,号称能让每笔资金流转都不可篡改。但上线首月就闹出笑话——因为某个中间服务器时钟不同步,导致三千万工程款被智能合约冻结了整整两周。技术精英们坐在北京办公室里设计的乌托邦,到了尘土飞扬的工地现场,总显得那么格格不入。
或许真正的解决方案不在更精密的算法,而在更透明的人际关系。我在新疆见过某个项目,他们把每笔超过十万的支出直接投影在食堂墙上,工人们吃饭时就能看见钱去哪了。奇怪的是,这个技术含量几乎为零的做法,反倒让超预算率降到历史最低。
说到底,铁轨终究要铺在真实的大地上,而不仅是数据流的虚构世界里。当某个系统下次再弹出”超出预算”的警告时,或许我们该问的不是如何通过审核,而是谁在定义这个”预算”——是躲在机房里的程序员?是戴着安全帽的工程师?还是那些终将坐上列车的普通人?
(写完这些突然想起,上次坐高铁时瞥见桥墩上有道裂缝,不知道这是系统审批通过的”允许缺陷”,又是哪个承包商”算法博弈”的胜利果实)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