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陆家嘴的一家咖啡馆里偶遇了一位老同行。他刚从某个区块链峰会出来,西装革履却掩不住眼里的疲惫。“知道吗?”他搅动着那杯冷掉的拿铁,“现在人人都说要搞‘天脉投资’,可连这三个字到底什么意思都说不清楚。”
这话像根针,轻轻扎破了许多人精心维护的投资泡沫。
所谓“天脉”,听起来玄乎——像是要把资本注入某种看不见的经脉系统,让钱像气血一样自然流动。但现实中呢?大多数人的操作方式,不过是把传统那套换个名头:看报表、追风口、赌政策。就像给一具标本强行输氧,还指望它能活过来跳舞。
我见过最讽刺的一幕,是在某个乡村振兴基金的路演会上。PPT第三页赫然写着“构建天脉型资本生态”,而演讲者正机械地复述着五年前的消费升级话术。台下投资人频频点头,仿佛听见的不是陈词滥调,而是道德经最新注解。当时我真想站起来问:诸位说的“脉”,到底是资本的脉,还是自己良心的脉?
有意思的是,真正的天脉投资往往发生在无人关注的角落。我认识一位做社区书店的姑娘,从不谈什么生态闭环。她只是每天观察哪些书被翻得最旧,记录老人和孩子什么时候来蹭空调,甚至发现周三下午总有个高中生来看免费绘本——后来她在那时段开了亲子读书会,现在月流水翻了三倍。这算天脉吗?要我说,比那些砸钱做“社交空间”的连锁书店更懂什么叫气血相通。
资本圈总爱把活生生的事情抽象成模型。就像中医被简化成“绿豆治百病”,天脉投资正在变成新的投机遮羞布。有人打着“洞察人性”的旗号收集隐私数据,美其名曰绘制消费经脉图;更有甚者用算法给用户贴标签,号称要“精准滋养用户痛点”——这哪是号脉,分明是掐着脖子灌药。
最让我警惕的是那种“万物皆可天脉”的论调。上周还有个项目说要用天脉思维做殡葬业,PPT上写着“打通生死两界的情感价值链”。我当时差点把咖啡喷在屏幕上。当资本连悲伤都要量化投资时,或许我们该停下来想想:有些脉,就不该被资本的手指搭上去。
说到底,天脉投资的精髓不在“投”,而在“呼吸”。就像你无法命令心脏跳动,真正的资本流转应该是自然发生的。去年我参与过一个失败的项目:我们试图在老旧小区做共享菜园,精心设计了用户动线、社交裂变模型、甚至AR种菜游戏。结果最受欢迎的,是王阿姨自发用废旧轮胎改的花盆——她不要补贴不求曝光,就乐意教邻居怎么堆肥除虫。
现在遇到说要做天脉投资的,我总会多问一句:您这资金,是打算当输血袋还是造血干细胞?前者能造出昙花一现的估值泡沫,后者才可能长出真正会呼吸的经济体。可惜啊,市场上99%的“天脉”,连毛细血管都没摸到过。
写完这些字的时候,窗外正飘雨。雨水从不规划降落路线,却滋养万物——这大概就是最原始的天脉投资。而我们这些聪明人,是不是把太多心思花在给雨滴编码建档了?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