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下午,我在校门口的创业咖啡厅撞见一个有趣的场景——三个穿着印有学校logo polo衫的男生,正对着笔记本电脑屏幕上的商业计划书抓耳挠腮。他们桌上摆着大学生创业指南和盖着红章的入驻申请表,而窗外快递小哥正骑着贴满”校园代拿”二维码的电动车飞驰而过。这个荒诞的对比突然让我意识到:我们的创业服务中心,是不是正在培养一批”温室里的创业者”?
(一)
记得刚进校时,创业中心的宣传栏里挂着这样的标语:”从零到一,我们为你铺路”。现在想来,这句话本身就暗含着某种危险的逻辑——创业哪有什么标准化的”铺路”方式?某次我去帮朋友取创业补贴材料,看到工作人员正把学生交上来的商业计划书按模板逐项打钩:市场分析√、竞品调研√、财务预测√…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玩过的填色本,所有人都在规定的线条里涂抹。
更吊诡的是,某些创业比赛评委对”可行性”的执着。去年担任某赛事志愿者时,听到有评委直言:”这个校园二手书项目太没想象力,我们要看的是能拿投资的高科技项目。”可转头就看到获奖的”AI+农业”团队,连大棚蔬菜都没摸过。我们是不是在鼓励学生为了创业而创业?
(二)
创业服务中心最擅长的,大概是把所有风险都换算成学分。参加培训讲座加0.5分,入驻孵化基地加1分,比赛获奖能抵选修课…我认识个学长,他的”创业经历”就是在服务中心混满加分后火速注销了空壳公司。这种制度设计催生出的,究竟是创业者还是”学分投机者”?
有个细节很说明问题:几乎所有创业辅导都会强调”要利用好学校资源”,但很少有人提醒”怎么应对行政流程的消耗”。我见过太多项目死在盖章长征路上——等跑完六个部门签字,外卖平台的优惠券都过期了。服务中心像是个精心布置的摄影棚,所有道具都很完美,唯独缺少真实的商业气压。
(三)
或许我们需要的不是更豪华的孵化器,而是允许失败的”野生环境”。想起老家菜市场那个卖辣椒酱的00后,她没参加过创业培训,但懂得在抖音直播时故意把辣椒油蹭到白T恤上。这种市井智慧,是任何商业计划书模板都教不会的。
建议服务中心在玻璃门上贴个警示牌:”此处提供的安全网可能成为绊脚索”。与其教学生规避风险,不如带他们去城中村看看那些掉漆的招牌——那些在工商税务、房东涨租、平台抽成的夹缝中,依然每天清早卸下门板的真实创业者。
说到底,创业教育不该是拼乐高。当服务中心把路铺得太平整时,或许我们该提醒那些跃跃欲试的年轻人:真正的创业从来不在服务清单上,它藏在被退回的快递盒里,躲在顾客的差评里,生长在你凌晨三点修改方案时打翻的咖啡渍里。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