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我在大学城的一家咖啡馆里偶遇了一位学弟。他兴奋地告诉我,他刚刚注册了自己的公司,准备做短视频内容孵化。我问他:“为什么选择创业?”他愣了一下,然后笑着说:“因为不想打工啊,创业多自由!”
这个回答让我有点恍惚——自由?创业真的等于自由吗?
1. 创业比例上升,但有多少是“真创业”?
这几年,大学生创业比例确实在上升。政策扶持、媒体渲染、成功学导师的鼓动,让“创业”成了某种时髦的标签。但仔细想想,这些所谓的“创业”里,有多少是真正有商业模式、能持续发展的?又有多少只是一时兴起,甚至只是为了逃避就业压力?
我见过不少大学生创业者,他们的项目往往是:
– 开一家奶茶店(然后三个月后倒闭)
– 做自媒体(发了几条视频后停更)
– 搞校园代理(最后发现赚的钱还不如兼职多)
这些算创业吗?某种程度上算,但它们更像是“创业体验卡”,而非真正的商业行为。
2. 创业不是“不想打工”的替代品
很多人创业的动机是“不想被老板管”,但现实是,创业后你会发现:
– 你不再有一个老板,而是有无数个“老板”——客户、投资人、合作伙伴,甚至员工都可能让你焦头烂额。
– 打工时,你只需要做好分内事;创业后,你要管财务、市场、人事、法务……甚至厕所堵了都得自己解决。
创业不是“自由”的代名词,而是“责任”的放大器。如果只是不想打工,那创业可能是个更糟糕的选择。
3. 大学生创业的优势与陷阱
当然,大学生创业也有独特的优势:
– 试错成本低:年轻,没有家庭负担,失败了还能重新开始。
– 创新思维活跃:更容易捕捉新趋势,比如AI、短视频、元宇宙这些领域,年轻人往往比传统企业更敏锐。
但陷阱也很明显:
– 缺乏行业经验:很多大学生创业失败,不是因为想法不好,而是因为不懂市场、不懂管理、不懂现金流。
– 容易被割韭菜:各种“创业培训”“孵化营”瞄准大学生群体,卖课、卖服务,最后发现真正赚钱的是教人创业的人。
4. 创业之前,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如果你真的想创业,不妨先冷静思考:
1. 你是真的想解决某个问题,还是只想“当老板”?(前者更可能成功)
2. 你的项目能赚钱吗?还是只是自嗨?(很多大学生创业项目根本不具备商业可行性)
3. 如果失败了,你能承受后果吗?(经济、心理、时间成本)
创业不是童话,它更像一场残酷的生存游戏。大学生可以尝试,但别把它浪漫化。
5. 最后一点个人偏见
我其实挺支持大学生创业的——但前提是,别把它当成逃避现实的出路。真正的创业者,不是因为“不想打工”而创业,而是因为“非做不可”才创业。
否则,你可能只是从一个坑,跳进了一个更深的坑。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