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在股份制银行做了十年风控的老友喝酒,他苦笑着跟我说:”我们这行最讽刺的是,明明叫’股份制’,可真正在博弈的从来不只是股权。”他举着酒杯的样子让我想起三年前去某家知名股份制银行办业务的经历——那光鲜亮丽的大厅里,每个窗口后面都藏着看不见的资本暗流。
说起来很有意思,当我们在讨论股份制银行时,大多数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是招商银行的信用卡服务或是中信银行的投行业务。但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些银行本质上是一场持续了三十余年的社会实验:如何让最保守的金融体系与最激进的资本欲望共处一室?
我始终觉得,股份制银行最迷人的特质在于它们的”双重人格”。一方面要完成政策性任务,像个穿着西装打领带的公务员;另一方面又要对股东负责,活像个在交易所红着眼睛的操盘手。这种分裂在2020年疫情时期表现得特别明显——当时某家股份制银行的朋友告诉我,他们总行每天开会都在吵架:风控部门要求收紧信贷,业务部门喊着要完成指标,而董事会盯着股价走势图一言不发。
或许正是这种撕裂感,让股份制银行成了观察中国金融改革的最佳切片。我记得去年调研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同样是做小微企业贷款,国有大行更倾向于看抵押物,而股份制银行的行长们却开始痴迷于大数据风控模型——不是因为后者更科技范儿,而是因为他们压根没有国有大行的底气,只能绞尽脑汁在风险与收益间走钢丝。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走钢丝表演最近越来越令人担忧。随着经济增速放缓,某些股份制银行开始显露出某种”焦虑体质”。为了维持股价,有些银行把理财产品包装得连自家员工都看不懂;为了争夺存款,某些分行行长甚至默许客户经理打监管擦边球。这让我不禁怀疑,当资本回报率成为唯一信仰时,那些挂在墙上的”风险控制第一”标语还剩多少分量?
但有意思的是,危机往往最能彰显特质。去年某家股份制银行遭遇挤兑风波时,我亲眼见到他们的支行行长抱着笔记本电脑坐在客户家里一遍遍解释资产状况,这个画面比任何财报数据都更能说明问题——股份制银行终究比国有行更怕失去信任,因为他们的生存根基完全建立在市场信心之上。
说到底,股份制银行就像金融领域的混血儿,既继承了传统银行的稳健基因,又注入了资本市场的狼性血液。这种特质让它们时而显得激进得令人不安,时而又展现出令人惊喜的灵活性。或许正如我那位风控老友醉醺醺时说的:”我们永远在戴着镣铐跳舞,但至少这身镣铐是24K金的。”
现在每当我路过那些玻璃幕墙闪闪发光的银行大厦时,总会想起这句话。在资本与监管的博弈中,这些股份制银行既是中国金融改革的试验田,也是观察人性与利益如何相互塑造的绝佳样本。而它们未来真正要解答的命题或许是:当资本的潮水退去时,究竟谁能穿着裤子继续跳舞?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