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沙坡尾喝咖啡时,偶遇一位做AR项目的年轻创始人。他摩挲着咖啡杯沿苦笑:”拿了引导基金的钱,就像和体制内谈恋爱——流程走得比产品迭代还慢。”这句话像鼓浪屿午后的潮水,突然拍醒了我对厦门产业基金的某些浪漫想象。
厦门这座城市的资本游戏很有意思。表面上,总规模超百亿的引导基金像一位慷慨的伯乐,要培育出独角兽军团。但真正深入赛道的人都知道,政府背景的钱带着天然的体温——既温暖又束缚。某位做过尽调的朋友私下吐槽:”他们的评审专家看到元宇宙项目时,第一反应居然是问能不能先做个党建展厅版本。”这种荒诞又真实的割裂感,恰恰折射出中国式产业基金的深层悖论。
我特别注意到最近基金开始向”专精特新”倾斜。这本来无可厚非,但有意思的是,某个做海洋生物技术的团队去年被拒之门外,理由竟是”商业模式不够互联网化”。而同期某个做社区团购SaaS的项目却轻松过关——尽管他们的技术壁垒薄得像馅饼皮。这种评价标准的游移,让人不禁怀疑所谓的产业导向,到底是在追逐风口还是在创造风口?
更耐人寻味的是退出机制的设计。理论上政府不该追求短期回报,但某个做半导体材料的项目告诉我,当他们表示需要5年研发周期时,基金管理人员下意识转笔的速度突然加快了2倍。这种身体语言比任何协议条款都更真实——资本的本质终究渴望流动,哪怕是戴着红袖标的资本。
不过话说回来,去年某家做智慧渔业的初创企业倒是个意外。创始人老陈是土生土长的厦门人,带着海腥味的商业计划书反而打动了评审团。”他们最后投的不是商业模式,是闽南人特有的那股韧劲。”这种带有地缘文化特质的投资逻辑,或许才是区域产业基金最珍贵的可能性。
站在演武大桥上看鼓浪屿的灯火时,我突然觉得产业基金就像这片海湾——既要承载万吨巨轮的航道,又要滋养暗礁处的珊瑚生态。当前者吞噬太多资源时,后者就会悄悄死亡。而厦门最迷人的地方,不就在于她总能在商业化与原生力之间找到某种危险的平衡吗?
或许真正的突破点在于:什么时候基金评审会上能闻到海风的味道,而不是只有PPT的激光笔焦糊味。到那时,穿着人字拖的创业者带着潮间带的气息推门而入,递上一份带着贝壳碎片的商业计划书——那才是真正属于厦门的产业叙事。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