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做私募的朋友喝咖啡,他盯着手机屏幕突然笑出声:”你看这只医药股,三天前还在跌停板上躺尸,今天就因为一则未经证实的并购传闻涨停了——这市场比赌场还魔幻。”他手指划过K线图上那道近乎垂直的红色箭头的动作,让我想起去年在澳门见过的轮盘赌玩家死死按住筹码的模样。
我们总爱把股市想象成精密运转的定价机器,但或许它更像是面哈哈镜。记得2007年全民炒股时,连小区保安都能对着K线图侃技术分析,那种集体狂热让再荒谬的估值都显得合理。而到了2008年,同样的股票代码突然就成了人人避之不及的诅咒——价值本身从未改变,变的只是镜前人群的情绪焦距。
有意思的是,在算法交易占七成成交量的今天,这种情绪化非但没有消失,反而被代码放大了。某次我测试过一套情绪分析系统,发现当”突破””主升浪”这类词在财经论坛密集出现时,程序会自动加大买入权重。这就像给哈哈镜又加装了凸透镜,把人类那点贪婪恐惧折射出更扭曲的光斑。
最讽刺的莫过于”价值投资”这个词的异化。多少人打着这个旗号,实则做着追涨杀跌的勾当。就像我认识的一位基金经理,办公室里挂着巴菲特的肖像,交易日志里却满是T+0操作记录。有次他醉后吐真言:”所谓价值,不过是给投机穿件得体西装罢了。”
或许股市最真实的定价功能,根本不在于计算企业未来现金流,而在于给时代集体焦虑标价。新能源泡沫是双碳焦虑的溢价,芯片股暴涨是科技卡脖子的恐慌税,就连白酒股的估值都是中年男性中年危机的具象化——你看茅台市盈率曲线和二胎政策开放时间线的诡异重合度就懂了。
最近我开始把股票软件和社交媒体并列分屏观察。某医疗股因为网红医生一条科普视频单日波动20%,某消费品公司因为综艺节目道具露出引发机构调研潮。当注意力经济渗透到定价体系,基本面分析突然显得像在用手摇计算器解量子方程般荒诞。
放下手机时天色已暗,咖啡杯底沉淀着未搅开的糖粒。朋友突然问:”你说十年后回头看今天,我们会觉得这些数字波动到底有多真实?”玻璃窗映出霓虹灯下的我们,和远处证券营业部滚动的红绿数字重叠在一起,像极了哈哈镜里扭曲却生动的时代切片。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