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老王喝酒,他第五次提起要学理财,手里攥着某财富课程的宣传单,眼神里闪烁着那种我特别熟悉的焦虑——像极了三年前在牛市顶峰冲进去买白酒基金的我。
人们总把理财想象成解数学题,以为找到公式就能套出财富。要我说,理财入门第一课根本不是看K线图,而是先对着镜子把自己剖开看看。你得先承认自己骨子里是个追涨杀跌的动物,看到别人赚钱就心痒,亏钱了就恨不得把手机扔进火锅里涮着吃。
我人生第一笔”理财”是2015年跟着大学室友买P2P。当时哪懂什么风控模型,纯粹是被15%的年化收益率晃瞎了眼。结果你们猜怎么着?平台跑路前三天,我居然又加仓了五万——就因为客服小姑娘声音特别甜,说”哥我们最近有个钻石客户专属项目”。现在回想起来,那根本不是理财,是荷尔蒙驱动型自杀。
真正让我开窍的倒是件小事。有次陪媳妇逛超市,发现她对比价格时眼神发亮,能在三秒内心算出每毫升洗发水的单价差,但面对股票软件里跳动的数字却像个文盲。这太有意思了:同样都是数字游戏,为什么我们对超市价签敏感得要命,对资产波动却麻木不仁?
后来我琢磨明白了,理财反人性的地方在于它要求你用逛菜市场的心态玩金融游戏。大妈们知道晚市西红柿会打折,所以宁可多逛两圈等着捡漏,但换成股票账户绿了三天就恨不得割肉跳楼。说到底我们不是输给市场,是输给脑子里那套原始人操作系统——看见狮子就跑,看见香蕉就摘,这套本能放在丛林挺好使,放在股市就是自杀程序。
现在我看那些理财课总想笑。他们教你用Excel表格做二十年现金流预测,却没人告诉你当你的股票跌掉半年工资时,手指发抖根本按不动计算器。真正的理财教育应该从行为心理学教起,第一节课就该让学员体验模拟爆仓,第二节课教怎么在暴跌时忍住不砸电脑——别笑,这比看懂市盈率重要多了。
最近让我豁然开朗的,是发现理财高手和米其林大厨有个共同点:他们都把”等待”炼成了肌肉记忆。我认识个私募大佬,办公室挂着”勿动”二字,不是叫人别碰他东西,是提醒自己别乱动仓位。人家等一个买入机会能熬三年,像老僧盯着炷香,而我们普通人连等外卖超时十分钟都要骂街。
所以现在谁再问我理财怎么学,我会说先去菜市场砍半年价,再把手机屏保换成”你是个傻逼”五个大字。等你能对着暴跌的账户笑出声,对着暴涨的行情皱眉头,才算刚摸到理财的门把手——至于门后边的东西,那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写完看了眼自己定投的基金,嗯,今天又绿了0.3%。很好,晚上加个鸡腿庆祝一下。)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