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创业:一场华丽的自我欺骗?
我记得第一次见到小杰是在大学城后巷的奶茶店。这个穿着褪色卫衣的男孩正用笔记本电脑向三个投资人展示他的”颠覆性社交APP创意”,桌面上摆着三杯已经凉透的珍珠奶茶。他手腕上的智能手表每隔15分钟就震动一次,”这是提醒我时间就是金钱”,他骄傲地向我解释。三个月后,我在二手交易平台看到了那款同款手表,卖家简介里写着”创业失败,急需回血”。
一、被神化的青春创业叙事
我们生活在一个奇怪的年代。18岁创业被包装成某种现代成年礼,就像原始部落的猎杀仪式。媒体热衷于报道那些辍学创业的”天才少年”,却对99%的失败案例保持沉默。我认识一个连续创业者——准确地说,是连续创业失败者——他的Instagram简介至今仍写着”19岁估值过亿”,而事实上那只是某个投资人随口说过的”这个模式做到极致或许能值一个亿”。
最讽刺的是,真正的创业教育往往来自最传统的领域。我家楼下修自行车的老张,16岁开始摆摊,现在拥有三家连锁店。他不懂什么增长黑客、流量池,但知道下雨天要把气筒放在屋檐下,因为”淋湿的气筒会让顾客觉得你不专业”。这种来自生活本身的智慧,比任何创业鸡汤都珍贵。
二、当创业成为逃避的借口
我见过太多把创业当逃避的年轻人。不想面对高考?创业去。找不到好工作?创业去。甚至有人跟我说”谈恋爱太麻烦,不如创业”。这让我想起去年在创业孵化器看到的荒唐一幕:五个大学生为谁该去楼下取外卖争论了半小时,而他们的”改变世界”的商业计划书就晾在旁边的打印机上。
真正的创业应该是解决问题的冲动,而不是逃避问题的遮羞布。我的朋友小林,因为在快餐店打工时发现外卖包装的环保问题,18岁那年真的研发出了可降解餐盒。现在他的工厂每天生产20万个餐盒,而他的同龄人还在为”估值”和”轮次”这些虚头巴脑的概念沾沾自喜。
三、那些没人告诉你的成本
创业导师们永远不会告诉你,18岁创业最昂贵的不是金钱成本,而是机会成本。当你把所有时间都花在调试小程序上时,就失去了读一本好书、谈一场恋爱、甚至只是发呆思考的机会。我采访过30位所谓”少年CEO”,28位承认他们已经三年没进过电影院——不是没时间,而是”觉得娱乐有负罪感”。
更可怕的是认知的扭曲。有个19岁的创业者坚信自己即将比肩扎克伯格,当我问他用户留存率时,他反问我”你知道扎克伯格当年也不看这些数据吗?”。这种选择性吸收成功案例的倾向,让年轻人活在自己编织的幻觉里。
四、或许我们该重新定义成功
也许问题出在我们对”创业成功”的定义上。为什么一定要是融资上市?我认识一个女孩,18岁开始在夜市卖手作饰品,现在每月稳定收入2万,还能每天回家吃妈妈做的晚饭。在她面前,那些为拿投资而连续熬夜改BP的”创业者”们,到底谁更成功?
最近我开始关注一个叫”慢创业”的运动。发起人老陈说得好:”如果你18岁就知道自己要什么,那直接去做就是了,何必非要套上创业的光环?”这话让我想起小时候玩泥巴,快乐纯粹是因为喜欢捏泥巴本身,而不是想着要开个陶艺工作室。
下次再看到”18岁天才少年融资千万”的新闻时,不妨多问一句:然后呢?那些我们没看到的”然后”,往往才是故事最真实的部分。毕竟,人生不是一场必须18岁开始的赛跑,而是一段可以随时调整方向的旅程。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4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