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到央行发布社会融资规模数据,我总会想起楼下煎饼摊的老王。去年三月,他盯着手机屏幕上跳动的数字喃喃自语:”这钱都流去哪儿了?咋就流不到咱这口锅里呢?”那时恰逢社融数据创下新高,而老王申请了三年的小额贷款又一次被拒。
数据的温度差
我们总爱把社融规模比作经济的”输血量”,但这个比喻可能掩盖了某种残酷的现实——血液确实在奔流,却未必能流到最需要供氧的毛细血管末梢。去年Q2那波企业中长期贷款激增,仔细看会发现其中六成流向国企和城投平台。这让我想起疫情期间的亲身经历:当时帮几家小微企业做融资咨询,明明抵押物充足的企业拿不到贷款,而某些国企子公司却能轻松获得授信去收购理财项目。
也许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这个指标的”社会”属性。当某地政府工作报告自豪地宣布”新增社融突破X万亿”时,有没有人去统计过,这些资金中有多少最终转化成了菜市场摊主的流动资金、初创企业的研发投入,或是普通家庭的装修贷款?
流动的悖论
有个现象特别耐人寻味:每当社融增速放缓,市场上就响起”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呼声。但根据我跟踪的案例,问题可能出在另一个维度——不是水龙头开得不够大,而是输水管道的布局本身存在结构性错配。
去年跟踪某新消费品牌时发现,他们宁愿接受年化18%的民间融资也不走银行渠道。创始人苦笑着给我算账:”走正规渠道光审计报告就要准备三个月,等钱到位早错过销售旺季了。这就像着急救火时,消防队非要你先证明自己是优质业主才开水阀。”
数字迷思与人间真实
我们可能过度迷恋总量的魔术。就像看演唱会时前排观众站起来导致后排不得不垫脚——表面上人均身高增加了,实际大家的观演体验都在下降。当某个季度社融数据超预期,有多少是实体经济的真实需求,有多少是金融空转的数字游戏?
有个细节很说明问题:2022年以来票据融资在特定时点的异常冲量。某些企业临时开票融资不是为了扩大生产,纯粹是为了帮银行完成季度考核指标。这种”数字默契”让我想起学生时代考前突击——成绩单好看了,但知识根本没进脑子。
丈量真实的尺度
或许我们需要新的度量衡。除了看M2和社融的比值,更应该关注”单位融资带来的就业增长”或”普惠金融渗透率”这样的微观指标。就像判断一个城市的繁荣度,不能只看GDP总量,还要看凌晨三点便利店的热豆浆卖得好不好。
下次再看到社融数据时,不妨多问一句:这些数字里,有没有老王煎饼摊扩张需要的那个五万元?有没有年轻创业者试错的第一桶金?有没有让某个家庭敢生二胎的底气?金融的本质终归是服务人间烟火,而不是数字游戏里的虚拟筹码。
(后记:写完这篇文章时收到老王微信,他终于通过某互联网金融平台贷到款了,虽然利率比银行高2个点,但他说:”能流动的水才是活水,总比渴死强。”)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4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