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群:数字时代的投资狂欢与社交幻象

去年冬天,我被一位老同学拉进了一个名为”财富自由之路2024″的微信群。群公告写着:”每日实盘分享,带你穿越牛熊”。起初我还以为这是个普通的投资交流群,没想到三天后,这个500人的群聊已经变成了一个光怪陆离的现代投资剧场——有人凌晨三点分享K线图,有人晒出六位数的日收益截图,更有人把基金经理捧成了摇滚明星。

这种狂热让我想起2015年那轮牛市时,我家楼下证券营业厅里挤得水泄不通的场景。只不过这次,狂欢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从大爷大妈变成了90后、00后。某种程度上,这些基金群正在重塑一代人的财富观——也许该说是扭曲?

最让我诧异的是群里的语言体系。他们把买入叫”上车”,卖出叫”下车”,暴跌叫”洗洗澡”,而长期持有则成了”格局打开”。这种黑话系统像极了某种宗教仪式用语,既划分了圈内圈外的界限,又制造出一种虚幻的归属感。有一次,某个自称”十年老基民”的群友说了句”我觉得该止盈了”,立刻被群嘲”格局太小”,最后竟被管理员移出了群聊。

我不禁怀疑,这些群到底是在交流投资,还是在制造某种集体催眠?当每个人都在晒收益、喊口号时,独立思考反而成了异类。有个90后群友私信告诉我,他每个月工资一到账就all in热门基金,”反正群里大佬说能翻倍”。这种盲从让我脊背发凉——这哪是投资,根本是数字时代的羊群效应。

但话说回来,也许我们不能一味指责这些年轻人。在房价高企、薪资停滞的当下,基金群某种程度上成了他们的精神避难所。至少在这里,他们还能做着”三年财务自由”的梦,还能在虚拟的收益曲线中找到一丝慰藉。这种心理需求,远比投资本身更值得玩味。

有趣的是,这些群的生命周期往往与市场行情高度同步。牛市时人头攒动,熊市时鸦雀无声。我观察过三个爆火过的基金群,最后都变成了广告群、死群,或者最讽刺的——变成了”维权群”。这倒像极了一个隐喻:当潮水退去,不仅能看到谁在裸泳,还能看到当初喊”永远涨”的人最早悄悄上岸。

基金群

现在每当我看到那些打着”价值投资”旗号,实则每天都在追涨杀跌的基金群,总会想起了不起的盖茨比里的那句话:”每当你想要批评什么人的时候,要记住,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拥有你所拥有的优势。”对于这些年轻人来说,他们缺的或许不是理财知识,而是一个能坦然接受慢慢变富的时代语境。

也许某天,当市场的狂热再次退潮,这些基金群会变成数字废墟里的又一批化石。但那些被牛市灼伤过的年轻人,他们的财富观可能永远留下了某种烙印——这大概才是这个时代最值得记录的投资故事。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4286/

(0)
林凤百科林凤百科
上一篇 23小时前
下一篇 23小时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