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做实业的朋友喝酒,三杯下肚他突然苦笑:”现在最怕接到招商局的电话,开口闭口’千亿产业集群’、’数字经济新高地’,可我们厂房连稳定供电都成问题。”他指着窗外开发区大片荒废的标准化厂房,”三年前说好配套产业链,现在野草长得比人还高。”
这话像根刺扎在我心里。这些年跑过二十多个招商会场,PPT上滚动播放的永远是那些光鲜词汇:独角兽孵化、上下游协同、营商环境优化…但剥开糖衣后,我常常嗅到某种荒诞的气息。某个中部城市去年宣称要打造”东方硅谷”,今年却被爆出用财政补贴给企业刷虚假流水;某经济开发区招商手册印着诺贝尔奖得主站台,细问才知是五年前某次论坛的合影。
最吊诡的或许是招商逻辑的异化。早年招商引资真金白银看的是税收贡献、就业拉动,现在却陷入某种数据游戏——某个南方城市去年高调宣布引进300家高新企业,后来被审计发现九成是注册资金10万的空壳公司,唯一业务是帮外地企业开票避税。这种”数字出官,官出数字”的循环,像极了资本市场吹泡泡的游戏。
我总想起浙江某个小镇的做法。他们招商手册印着当地小学升学率和医院儿科医生简历,”我们给不了税收返还,但能保证你孩子考上重点中学”——这种粗粝的真实反而打动了不少沪上制造业企业。毕竟比起飘在云端的政策承诺,员工能否安心落户才是实体企业最朴素的考量。
当下最令人担忧的或许是招商的元宇宙化。某些地方开始用VR制作虚拟园区,用区块链包装补贴政策,用元宇宙概念替代实体招商会。某次我戴着VR眼镜”考察”某个号称投资百亿的产业园,退出系统后却查不到任何土地招拍挂记录——后来才知所谓园区连征地手续都没办完。这种用数字幻象替代实体投入的倾向,像极了给饥饿的人播放美食视频。
或许我们该回归某种常识:招商的本质不是数据的军备竞赛,而是用真诚构建商业生态。西南某县招商局长有句话很戳心:”我们穷县请不起明星代言,但每个落地企业家的车牌号我都背得出来。”这种笨拙的真诚,比那些标榜”秒批秒办”却连企业名字都记不住的服务更令人动容。
说到底,招商引资终究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游戏。当某天所有路演都变成AR全息投影,所有政策都用算法生成,我们或许该问问自己:究竟是在招引真实的产业,还是在构建投资版的楚门的世界?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4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