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做私募的朋友喝酒,他半开玩笑地说:“现在买军工股就像在机场等一艘船。”我当时没接话,但脑子里第一时间冒出来的就是中航投资——这家号称“军工金融第一股”的企业,过去三年让我又爱又恨的存在。
说实话,我第一次关注中航投资纯粹是因为某个军工论坛里的“玄学帖”。楼主信誓旦旦地说发现了一个规律:每次珠海航展前三个月买入中航系股票,收益率就没有低过20%。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了点,结果那年因为疫情航展延期,股价在期待中涨了15%,又在延期公告出来后跌去20%。这个教训让我明白,在A股市场,有时候逻辑比玄学更不靠谱。
但真正让我对这家公司产生兴趣的,是去年参加他们业绩说明会时的一个细节。当被问到如何看待母公司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的整体上市计划时,那位戴着金丝眼镜的CFO突然笑得很微妙:“有时候,最好的防守是进攻,但最好的进攻可能是按兵不动。”这句话让我琢磨了好几天——在军工板块整体估值抬升的当下,这家手握多个稀缺牌照的金融平台,反而显得格外克制。
这种克制体现在财报上就很有意思。你看他们2022年的数据:管理资产规模突破1.5万亿,但净利润增速却从前年的18%放缓到9.8%。更耐人寻味的是,信托业务毛利率高达72%,但公司宁愿把更多资源投向毛利率不到40%的产业投资基金。某个深夜看研报时我突然闪过一个念头:这或许是在下一盘更大的棋?毕竟在军民融合的战略背景下,通过金融手段渗透产业链,可能比直接下场造飞机更符合当下的博弈逻辑。
不过最让我纠结的,是市场对军工股的价值判断标准正在分裂。传统派还在盯着市盈率看估值,但新生代基金经理已经开始用“战略稀缺性”来定价。上次在某券商策略会上,两个派系的代表差点吵起来——一方坚持认为中航投资35倍的PE已经透支预期,另一方则反驳说:“如果对标洛克希德·马丁的金融业务模式,这个估值简直是在地板价。”
我自己的持仓体验可能更说明问题。去年三季度26块的成本价建仓,经历了一波冲到34块的喜悦,又眼睁睁看着它跌回28块震荡。有次和做量化的朋友复盘这段走势,他指着K线图说:“看见没?每次突破前高必然有神秘卖单,但跌到年线又总有资金托底。这根本不是市场行为,简直是精准的‘人工调控’。”这话让我后背发凉——如果连价格发现功能都部分失效,那我们这些小散到底在交易什么?
最近让我失眠的是个更宏观的担忧。当某大国关系成为影响军工股的核心变量时,基本面分析反而成了最不重要的环节。就像上周某个突发事件后,中航投资单日振幅达到12%,但公司基本面和前一天没有任何变化。这种撕裂感让我想起小时候玩的跷跷板——明明坐在自己这端使劲,升降却完全取决于另一端看不见的手。
也许我们该换个角度想问题。当中航投资把战略重点转向“军工+科技”并购基金时,它本质上已经在重构自己的估值锚。那些无人机、半导体、新材料领域的初创企业,哪个能用传统军工股的估值体系来衡量?就像我那位私募朋友最后吐着烟圈说的:“别再用看拖拉机的眼光评测特斯拉了,哪怕它们都叫车。”
此刻窗外正在下雨,电脑屏幕上中航投资的分时图又画出一根犹豫的十字星。我突然想起当年教我做价值投资的老师说过的话:“好股票会陪你熬夜,但不会让你失眠。”不知道中航投资属于哪一种——或许对于当下的A股市场来说,这个问题本身就已经是一种奢侈。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