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某个深夜,我盯着手机屏幕上那个橙色的”U”字图标,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连续第七天在凌晨两点查看理财收益。这让我想起去年在陆家嘴咖啡厅偶遇的老同学——西装革履的他正用最新款折叠屏展示年化12%的理财组合,语气里带着传教士般的热情。可就在上周,他发来微信问我能否周转五万,”暂时流动性紧张”。
真是讽刺。我们这代人似乎集体患上了一种奇怪的FOMO(错失恐惧症)——不是怕错过派对,而是怕错过任何一个让数字变大的机会。朋友圈里晒收益截图的人,比晒娃的还多。某种程度上,理财已经异化成新型社交货币,收益率成了当代成功学的硬通货。
最让我毛骨悚然的是,这些理财APP的交互设计简直比赌场老虎机还精妙。每次下拉刷新时那个金币掉落的音效,收益波动时恰到好处的震动反馈,都在持续刺激多巴胺分泌。某次产品发布会上,有个90后产品经理得意地介绍他们的”行为成瘾模型”,说要把用户黏性做到和短视频APP一个量级——当时我真想问他,是否知道自己在设计当代电子鸦片。
有意思的是,当我们谈论理财时,其实很少真正在谈论”理”。更多时候是在进行某种身份表演,就像中世纪贵族展示纹章。收益率数字成为新式勋章,证明自己不仅会赚钱,更会让钱生钱。这种表演欲甚至催生出荒诞的鄙视链:玩私募的看不起炒股的,炒股的看不起买基金的,买基金的则对余额宝用户抱以怜悯的微笑。
有件事我始终想不明白:为什么没人愿意承认,对绝大多数普通人而言,所谓理财本质上就是场负和游戏?扣除通胀、手续费、时间成本后,那些熬夜研究的K线图,可能还不如把时间用来睡个好觉的价值更高。我认识个阿姨,二十年来坚持定存,期间经历了六次股灾、P2P暴雷和虚拟币崩盘,最后发现她的收益率跑赢了90%的”理财达人”。
或许我们应该重新理解”理”这个字。它的本义是治玉,顺着纹理慢慢雕琢,而不是拿着电锯搞暴力开采。现在最激进的投资策略,可能是学会在消费主义狂潮中保持静止——就像森林里那些老树,不追逐阳光,而是让阳光自然找到它。
深夜的手机屏幕又亮起来,那个橙色图标像枚微型太阳。但我突然想起小时候外婆的理财方式:她把零钱塞进搪瓷罐子,攒够了就给我买麦芽糖。罐子摇响的声音,比任何收益提醒音都更让人快乐。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