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老王喝酒,他醉醺醺地拍着桌子说:“你知道现在最魔幻的是什么吗?不是A股跌穿三千点,而是居然真有人靠做空这玩意儿赚到钱了。”他以前在券商干过十几年,说这话时嘴角带着点嘲讽,又有点说不清的羡慕。
我后来想了想,这事儿确实挺有意思。做空A股的基金,听起来就像是在沙漠里卖伞——不是伞不好,是这地方压根不下雨。可偏偏有人不仅卖了,还真等来了几滴雨。
传统观点总觉得做空A股是赌国运,甚至带点“不爱国”的帽子。但我觉得这种论调太偷懒了。真正敢下场的玩家,赌的从来不是中国经济的崩溃,而是制度套利的缝隙。他们盯着的不是宏观数据,而是那些财报里突然多出来的“其他收入”,是上市公司和私募之间暧昧的市值管理协议,是停复牌规则里能卡三天还是五天的微妙差异。
举个具体的例子。去年某家消费股被连续做空,根本原因不是行业不行——消费升级的故事谁都爱听——而是有人提前三个月发现他们华南区的经销商库存周转天数从45天偷偷变成了82天。这种细节,散户根本不会看,甚至券商研究员也未必在意,但对冲基金的那帮人,能雇一整个团队专门盯这些数据点。
某种程度上,做空基金在A股扮演着某种“恶劣环境里的清道夫”角色。虽然动机纯粹是牟利,但客观上确实逼着一些公司不敢太过分地注水。我甚至觉得,如果没有这些虎视眈眈的做空力量,某些公司的财务造假可能会更加肆无忌惮。
不过话说回来,这个行当的风险比看上去更诡异。最大的敌人不是证监会,也不是“国家队”护盘,而是A股那种独特的非理性波动。你可能算准了一切基本面,但突然某个领导讲话就能让板块集体涨停,这种政策变量根本没法建模。我认识的一个基金经理曾经精准做空了一家问题公司,结果硬是被游资连续拉板逼到止损,他说那时候的感觉就像“拿着科学仪器去测跳大神”。
现在的情况更有趣了。随着量化策略的普及,做空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基本面游戏。很多基金开始用自然语言处理扫描几千份券商研报,计算“乐观词汇”的密度,当某个板块的研报集体过度使用“拐点”、“稀缺性”、“深挖护城河”这种词时,模型会自动触发做空信号——这本质上是在赌共识的泡沫化。
当然,这种操作在道德上始终存在争议。有人觉得这是市场必要的制衡,也有人认为这就是在伤口上撒盐。但换个角度想,如果一个市场只允许单边做多,本质上是不是一种更大的扭曲?
说到底,A股的做空者其实是一群极度理性的赌徒。他们赌的不是灾难,而是定价机制的暂时失灵。就像老王醉醺醺说的那句话:“他们赚的不是下跌的钱,是定价错位的钱——至于为什么错位,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有时候我觉得,这个市场的荒诞之处就在于:明明每个人都在谈论价值投资,但最赚钱的往往是那些看穿价格谎言的人。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