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项目推荐:当”风口”变成”疯口”,我们还能相信什么?
最近有个朋友兴冲冲地告诉我,他准备辞职去做”AI数字人直播带货”,因为”这是下一个风口”。我听完差点没把咖啡喷出来——不是因为他的想法有多离谱,而是因为这种似曾相识的狂热感让我想起了2015年的”O2O创业潮”、2017年的”共享经济”、2020年的”元宇宙”……每次人们高喊着”这次不一样”,结果却总是惊人的相似。
所以,今天我不想给你一份”2024年最值得投资的十大创业项目”清单(反正你随便搜一下就能找到一百份差不多的),而是想聊聊:在创业这件事上,为什么大多数人总是踩错节奏?以及,如果你真的想创新,该往哪里看?
—
1. 当所有人都在追的风口,往往已经没风了
你有没有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每当某个创业方向被媒体、投资人、朋友圈疯狂刷屏的时候,通常意味着两件事:
1. 早期红利已经被吃干抹净(比如现在入场AI大模型,除非你是OpenAI或者有国家级算力支持,否则基本是炮灰);
2. 市场正在从”创新”转向”内卷”(看看现在满大街的预制菜、低代码平台、无人零售柜,有几个真的赚到钱了?)。
我记得去年参加一个创业大会,台上嘉宾激情澎湃地说:”未来十年是Web3的黄金时代!”结果会后我去洗手间,听到两个投资人私下吐槽:”这帮人连智能合约都写不明白,就敢融几千万……”
所以,我的第一个反直觉建议是:如果你真想创新,先学会对”风口”过敏。
—
2. 真正的机会,往往藏在”不性感”的地方
硅谷有句老话:”We wanted flying cars, instead we got 140 characters.”(我们想要飞行汽车,结果得到了140个字符的推特。)
这句话的讽刺之处在于:人类总是高估技术的短期影响,而低估长期变革。那些改变世界的创新,往往起步时看起来毫无吸引力。
比如:
– 跨境电商刚兴起时,很多人觉得”不就是把义乌小商品搬到网上卖老外吗?”
– 新能源车在2010年前后被嘲笑为”电动玩具”,传统车企根本不屑一顾;
– SaaS软件在早期被认为”中国企业根本不会为软件付费”。
而现在呢?这些行业已经卷成红海,但最早那批愿意做”脏活累活”的人,早就财务自由了。
所以,如果你问我2024年有什么值得关注的创业方向,我会说:去看看那些被巨头忽视、媒体不报道、投资人觉得”太传统”的领域。
比如:
– 老龄化科技(不是智能手环那种噱头,而是真正解决老人居家护理、慢性病管理的服务);
– 农业数字化(中国有2亿农户,但农业SaaS的渗透率还不到5%);
– 蓝领技能培训(外卖骑手、家政阿姨、建筑工人——这个群体规模庞大,但几乎没人认真服务他们)。
这些项目可能不会让你一夜暴富,但它们有真实的需求、有限的竞争,而且——最重要的是——巨头的触角还没伸过来。
—
3. 创新 ≠ 高科技,模式微调也能创造奇迹
很多人一提到”创新创业”,脑子里立刻浮现出”黑科技””颠覆式创新”,但现实是:大多数成功的创业项目,只是把旧东西重新组合了一下。
举几个例子:
– Shein:本质上就是个快时尚电商,但它用”小单快反”的供应链模式,硬生生从Zara嘴里抢下一块肉;
– 拼多多:淘宝早就存在,但它用”社交裂变+下沉市场”打出了一片天;
– 瑞幸咖啡:星巴克在中国火了20年,但瑞幸用”自提+补贴”的方式,让咖啡成了打工人的日常消费品。
这些公司的共同点是:它们没有发明任何新技术,只是重新设计了商业模式。
所以,如果你没有技术背景,别慌。创新的本质是解决问题,而不是堆砌技术名词。
—
4. 最后一点忠告:先验证,再all-in
我见过太多创业者,一上来就租豪华办公室、招几十号人、开发”完美产品”,结果产品上线后发现——根本没人需要。
创业最残酷的真相是:你的”天才想法”,99%的概率是错的。
所以,无论你选择哪个方向,记住:
1. 先做最小可行性产品(MVP),比如用微信群+Excel验证需求,而不是一上来就开发APP;
2. 找10个真实用户付费试用,如果连10个人都说服不了,就别幻想能征服市场;
3. 关注单位经济模型(Unit Economics),别用”规模大了就能盈利”骗自己。
—
结语:创业是一场反人性的游戏
大多数人创业是为了”自由”,但真相是:创业是最不自由的事情之一——你要对员工、客户、投资人负责,甚至对竞争对手保持警惕。
所以,如果你看完这篇文章还是想创业,那我只能送你一句话:
“别追风口,去等风来。”
(或者,更直白点:先去解决一个你真正痛恨的问题,剩下的,让市场告诉你答案。)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