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北京国贸三期楼下那家总挤满基金经理的咖啡馆里,无意间听到邻桌两个西装革履的年轻人激动地讨论某个新能源项目。穿藏蓝西装的拍着桌子说:“必须抢在红杉前面签TS,我让老张直接去找他们书记喝酒!”另一个边转着特斯拉钥匙扣边笑:“急什么?让他们先趟雷,咱们等B轮砍估值。”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中国的投资江湖从来不是教科书里的资本游戏,而更像一壶需要慢慢品的功夫茶——表面风雅,底下全是人情世故的暗流涌动。
牌照背后的江湖规矩
很多人以为投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研判模型或尽调能力,要我说,真正关键的是那张金融牌照背后的“准入生态”。某次陪朋友去某地方金管局办事,走廊里碰见个揣着爱马仕公文包的中年人正给处长递烟,随口聊起昨晚的牌局。三分钟后我们被告知“材料需要补充第三版附件七的附表B-2”,而那位仁兄的受理回执已经塞进了皮包。
这让我想起早年在上海跟过的一个项目。当时某国资背景的基金明明给出了更低估值,创始人却宁可少拿两千万也要选他们。后来酒过三巡他才吐真言:“民营基金的钱烫手啊,今天能给你资源,明天就能把你踢出董事会。但国资的钱——哪怕流程慢得像蜗牛——至少不会半夜让你签对赌协议。”
估值魔术与中国特色
看某家消费赛道独角兽的融资材料时发现个有趣现象:他们给美元基金的路演PPT用DCF模型,给人民币基金的版本却重点标注“已对接某省供销总社渠道”。后来该企业爆雷时,美元LP们还在纠结GMV真实性,人民币LP早已通过特殊渠道收回了实物抵押——某偏远开发区的300亩工业用地。
这种“中国式风控”的魔幻现实,在某次投后会议上展现得淋漓尽致。当法务总监焦虑地汇报核心专利可能被无效时,合伙人间了句:“他们董事长小舅子是不是在知识产权局?”第二天法务突然收到对方主动提出的和解方案。你看,在中国做投资,有时候工商档案比财务模型好使。
赌徒、掮客与理想主义者
最让我唏嘘的是2018年在深圳遇到的老王。他曾经是把共享充电宝项目以20倍估值卖给某知名机构的“包装大师”,如今在龙华区开滴滴。车上他指着华强北的摩天大楼说:“当年我给每个充电宝都贴了NFC芯片,就为让投资人扫码时能弹出酷炫的动画——他们其实从来不在乎到底有多少人真扫码。”
但别误会,这个场子里也有真君子。某专注半导体赛道的老牌机构,连续七年拒绝设立盲池基金,坚持每个项目单独募资。去年他们投的某传感器企业突破卡脖子技术时,七十多岁的老合伙人给我发来微信:“小友,记得五年前你说我傻?看看今天科创板开盘价!”后面跟着三个呲牙笑脸——这是属于理想主义者的胜利。
或许中国投资行业的真正悖论在于:所有人都知道那些打着“赋能”、“生态”旗号的套路,但所有人又不得不继续这个游戏。就像我认识的那位每天念金刚经的基金经理说的:“既要相信周期,又要假装看穿周期,这才是生存之道。”
此刻窗外又传来投资人们举杯庆祝新基金募资成功的喧闹。我突然想起,三年前这栋楼里庆祝募资的好像是另一批人——资本永不眠,但舞池里的面孔早已换了好几轮。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