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陆家嘴一家咖啡馆,我目睹了一位老交易员和量化分析师的激烈争论。老交易员拍着桌子说:”你们那些花里胡哨的算法,还不如我手机上看一眼20日均线实在!”当时我觉得这话太过武断,但现在想来,或许他道出了某种真相。
均线本质上是个滞后指标——这点谁都明白。但有意思的是,当所有人都知道它在滞后时,它反而开始具备某种超前性。就像你知道明天会下雨,今天带伞就成了超前行为。这种反身性在股市里无处不在。
我最常用的是20日和60日线的组合。不是说5日线太敏感,250日线太迟钝,而是20-60这个组合恰好捕捉到了市场情绪的中间地带。记得去年操作某只新能源股时,20日线在60日线上方持续舒展,像两道缓缓展开的羽翼——这种形态往往比金叉死叉更值得玩味。结果那个季度收获了近40%的收益,但说实话,其中运气成分可能比技术分析更多。
均线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它的”呼吸感”。当多条均线收敛缠绕时,市场就在憋气;当它们突然发散,就是一次深呼吸。这种韵律感很难用算法完全量化,更多时候需要某种近乎直觉的理解。有段时间我痴迷于寻找”完美参数”,试过13日、21日、34日这些斐波那契数列,后来发现不过是数字游戏的心理安慰。
现在令我忧虑的是,随着量化交易的普及,均线正在失去它的魔法。当所有程序都在监控同样的突破信号,所谓的支撑阻力就变成了自我实现的预言和集体踩踏的导火索。上个月创业板那次诡异的破位,简直像所有机器人约好了一起跳崖。
或许我们应该回归更质朴的用法:不要把均线当作预测工具,而是作为一面镜子。它照出的不是未来走势,而是当下所有市场参与者的集体情绪。当均线平滑上升时,说明大众认知正在形成共识;当它剧烈抖动,则是群体心理出现了分裂性焦虑。
最近我更喜欢观察均线与价格之间的”弹性关系”。就像拉橡皮筋,偏离太远总会回弹,但关键是要判断这次是会弹性如初还是彻底崩断。这个比喻可能不够精确,但市场本来就不是精密科学,某种程度上说,它更像是群体心理学实验场。
所以下次当你打开行情软件,不妨暂时忘记那些花哨的技术指标。就静静地看那几条曲线如何蜿蜒伸展,像观察溪流自然冲刷出的河道。均线从来不是用来预测的罗盘,而是记录市场呼吸的曲线图——这条会呼吸的线,或许比我们想象的更有生命力。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