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798喝咖啡,邻桌两个穿潮牌的年轻人高谈阔论“刚融了500万天使轮”,语气轻松得像在说昨晚吃了顿烧烤。我搅拌着杯中渐冷的拿铁,突然想起老家堂弟——他去年想开养鸡场,捧着商业计划书跑遍县城银行,最后换来一句“回去等通知”。
这大概就是融资的魔幻现实主义。表面上,它是创业圣经里的神圣仪式;实际上,更像是戴着不同面具的生存游戏。
我见过太多创业者把融资当成终点。去年某区块链项目路演时,创始人用VR眼镜展示着根本不存在的“元宇宙生态”,投资人举牌竞价的热闹场面,像极了古玩市场淘赝品的魔幻现场。钱到账后团队连夜搬进CBD顶层办公室,六个月内烧光融资款买限量版球鞋——毕竟“投资人喜欢有格调的团队”。
但真相是,融资从来不是奖杯,而是枷锁。拿朋友老陈的教训来说,他2019年用15%股权换来的200万,最终让公司变成投资人手中的提线木偶。当资本要求季度增长300%时,他不得不把精品咖啡店改成外卖奶茶铺,蓝色漩涡logo贴在粉色奶茶杯上,荒诞得像一场行为艺术。
最讽刺的是,真正需要钱的人往往融不到资。我采访过云南做菌菇扶贫的大姐,她拿着能让300户村民脱贫的项目,却被二十家机构以“缺乏互联网基因”拒绝。而某个做“AI遛狗机器人”的团队,只因创始人是常青藤毕业,轻松拿到千万投资——虽然他们的原型机连泰迪都遛不动。
融资市场正在异化成一场盛大的表演艺术。BP(商业计划书)要包装成科幻小说,数据要修饰成超模身材,团队要装扮成复仇者联盟。有个投资人私下跟我说:“现在评估项目,30%看赛道,70%看创始人会不会讲钢铁侠式的英雄故事。”
或许我们应该重新理解融资的本质。它不该是创业者的兴奋剂,而是放大镜——能放大善意也能放大贪婪。就像我认识的那个做盲文电子书的老工程师,拒绝资本快速扩张的诱惑,用三年时间打磨出真正帮视障人群读书的设备。最近他收到第一笔投资,来自曾经用过产品的视障投资者的众筹。
钱从来不是目的,只是实现价值的工具。当融资变成比谁PPT做得炫,谁故事编得嗨的浮夸竞赛时,或许我们该问问:究竟是在融资,还是在融一场自我感动的幻梦?
(写完这篇时,收到堂弟微信:农村信用社终于批了五万贷款,附着一张雏鸡破壳的照片。这大概是最朴素的融资——不需要元宇宙概念,只要母鸡能准时下蛋。)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