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战略,值得收藏!

创业战略:一场精心设计的自我欺骗

我至今记得2017年那个潮湿的夏天,在深圳科技园某栋写字楼的地下室里,三个年轻人围着一台二手咖啡机讨论他们的”颠覆性商业模式”。他们的商业计划书上赫然写着”中国版WeWork”,而当时WeWork的估值正在以令人眩晕的速度攀升。两年后,当WeWork的泡沫破裂时,这家公司早已销声匿迹——他们甚至没能撑到泡沫破裂的那一天。

这让我开始思考一个令人不安的问题:大多数创业战略,本质上是不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自我欺骗?

战略的悖论:计划与混乱的辩证关系

商学院教授们喜欢把战略描绘成一张精确的路线图——先做A,再做B,然后C自然就会发生。但真实世界中的创业者都知道,这种线性思维在创业初期几乎总是失效的。我认识的一位连续创业者有个有趣的说法:”商业计划书最大的价值,就是在你完全偏离它之后还能拿来安慰投资人。”

创业战略

这让我想起硅谷流传的一个黑色幽默:最成功的创业公司往往实现了B计划,而最失败的则固执地坚持着A计划。Airbnb最初是给会议参展者提供充气床垫的,Twitter是作为播客平台诞生的,Instagram最初是个叫Burbn的签到应用。这些成功案例背后隐藏着一个反直觉的真相:过度执着于初始战略,反而可能是创业失败的最大风险。

幸存者偏差与战略幻觉

我们总是被那些”完美执行战略而成功”的故事洗脑,却选择性忽视了成千上万以同样方式死去的公司。在创投圈混迹多年后,我逐渐意识到一个令人沮丧的事实:很多所谓的”成功战略”,不过是事后诸葛亮式的合理化解释。

去年参加一个创业论坛时,一位新锐CEO自豪地分享他们如何”精准预判市场趋势”。但私下聊天时,他坦言当初做出关键转型决定时”完全是凭直觉赌了一把”。这让我想起纳西姆·塔勒布在黑天鹅中的观点:人类大脑天生不擅长处理随机性,我们总是试图为随机事件编织合理的解释。

战略的真正本质:构建反脆弱性

也许我们应该换一个角度思考创业战略。与其把它看作一份完美的执行方案,不如视为一套应对不确定性的免疫系统。在这方面,我特别欣赏那些”小型快速试错”的实践者——他们不追求宏伟的纸上蓝图,而是构建能够从失败中快速学习的机制。

有位做餐饮的朋友的做法很有意思:他每家新店都会故意尝试3-4种不同的运营模式,有些甚至是相互矛盾的。”重要的是找出什么行不通,”他说,”因为发现什么行得通往往只是运气。”这种思维与传统战略规划截然不同——它不是要避免错误,而是设计一种能够从错误中获益的系统。

写在最后:给创业者的另类建议

如果你正在制定创业战略,不妨试试这个有违直觉的做法:花同样多的时间思考”如果这个战略完全错误怎么办”。列出所有可能证明你错了的信号,并预先设计转向机制。记住,在创业这场游戏中,活下来的不是最强大的,也不是最聪明的,而是最能适应变化的。

毕竟,在这个变幻莫测的时代,唯一不变的或许就是变化本身。而那些最成功的创业战略,往往都包含着坦然承认”我们其实也不知道未来会怎样”的智慧。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223/

(0)
林凤百科林凤百科
上一篇 11小时前
下一篇 11小时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