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产品的幻觉与真相:一个连续失败者的自白
三年前,我在硅谷的一家咖啡馆里,无意中听到隔壁桌两个创业者兴奋地讨论他们的”颠覆性创新”——一款能自动调节温度的智能马克杯。那一刻,我差点被咖啡呛到。不是因为创意太惊艳,而是这已经是我今年第三次听到完全相同的创业点子。
这让我想起自己第一次创业时的天真。当时我坚信,只要产品足够”酷”,用户自然会买单。于是我们团队花了八个月时间开发了一款AR虚拟宠物应用——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屏幕在现实场景中养电子宠物。上线当天,我们收到了47次下载,其中30次来自团队成员和他们的亲戚。
当”痛点”变成”自嗨点”
现在创业圈最流行的话术就是”解决用户痛点”。但有趣的是,90%的创业者找到的”痛点”,往往只是他们自己在某个失眠夜里臆想出来的烦恼。上周我参加了一个创业路演,十个项目里有六个都在解决”都市人没时间吃健康早餐”的问题——通过智能餐盒、订阅服务、无人早餐机等各种方式。但没人问过:那些真正忙碌的人,真的会在乎早餐健不健康吗?
我认识一个做智能家具的团队,他们花了两年时间开发能自动调节高度的”AI书桌”。产品发布会上,创始人动情地讲述自己如何被颈椎病困扰。结果首批1000台库存,九个月只卖出12台。最讽刺的是,买家中没有一个是真正的伏案工作者——全是科技爱好者买来当摆设的。
数据会说谎,但账单不会
在这个全民创业的时代,我们太擅长用数据讲故事了。增长黑客、转化漏斗、留存曲线…这些漂亮的数据图表能让投资人眼前一亮,却常常掩盖了一个残酷事实:用户可能并不需要你的产品。
我的第二次创业是做职场社交APP。我们精心设计了病毒传播机制,首月就获得5万注册用户。团队欢欣鼓舞,直到发现一个致命问题:用户平均每周打开APP…1.2次。更可怕的是,90%的会话停留在”Hi”和”你好”就结束了。我们创造了一个数据漂亮的鬼城。
这时我才明白,那些真正成功的创业产品——无论是Slack还是Notion——从来不是先有增长策略再有产品。它们是先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增长只是自然结果。
产品经理的”皇帝新衣”
现在的产品开发流程已经变成了一场集体幻觉。用户调研问的是引导性问题,A/B测试优化的是无关紧要的按钮颜色,MVP(最小可行产品)变成了”最马虎产品”的遮羞布。我们沉迷于敏捷开发、快速迭代,却忘了问最基本的问题:有人愿意为这个功能付钱吗?
我曾参与过一个智能家居项目,团队每周都能推出新功能:用语音控制窗帘开合度、根据心情调节灯光色温、监测室内空气质量…直到有天保洁阿姨不小心拔掉了设备电源,整个系统瘫痪了三天都没人发现——因为根本没人真正在使用这些”智能”功能。
或许我们搞错了方向
观察那些真正改变生活的产品,我发现一个反直觉的现象:它们往往不是来自精密的用户调研或先进的技术,而是创始人自己无法忍受的某个日常困扰。
Airbnb诞生是因为创始人付不起房租;Instagram最初只是个滤镜应用,因为创始人喜欢用滤镜美化手机照片;甚至Uber的灵感,来自两个年轻人在巴黎雪夜打不到车的窘境。
这让我产生一个或许有些偏激的想法:最好的创业产品,可能诞生于创始人的自私需求而非利他动机。当你为自己解决一个真实、具体、迫切的问题时,很可能世界上还有成千上万的人面临同样的困扰。
给理想主义者的冷水
在创业咖啡馆里,我经常听到这样的豪言壮语:”我们要改变行业规则!””让十亿人的生活更美好!”但现实是,99%改变世界的宣言,最后都变成了改变创始人银行账户余额的尝试。
我逐渐学会用两个简单问题检验创业点子:
1. 如果明天所有媒体报道都消失,还会有人主动寻找这个产品吗?
2. 用户愿意为这个功能单独付费,而不是把它当作某个大平台的附加功能吗?
令人沮丧的是,大多数创业产品——包括我曾经做过的那些——都经不起这种拷问。
尾声:在废墟中找到希望
经历了三次失败创业后,我现在帮助其他初创公司做产品咨询。每次看到年轻的创业者眼睛发亮地讲述他们的”革命性创意”时,我都能看到自己当年的影子。我通常会残忍地问:”如果明天你必须开始向每个用户收费,会有多少人留下来?”
答案往往令人难堪的沉默。
但偶尔——非常偶尔——会遇到这样的团队:他们已经悄悄有了几十个付费用户,这些用户会主动提出改进建议,会向朋友推荐,会在社交媒体上抱怨产品还不够好用…这种时候,我知道自己可能见证了一个真正创业产品的诞生。
毕竟,真正的需求从来不需要解释太多。就像没人需要说服你为什么要用智能手机或叫外卖一样。或许创业产品的终极检验标准很简单:当停止所有营销后,用户会不会因为用不到它而感到困扰?
在这个充斥着伪需求和虚假痛点的时代,找到这个问题的肯定答案,可能比任何融资、任何媒体报道都值得庆祝。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141/